《乡下孩子》教学反思扬中市实验小学方文慧《乡下孩子》是一首反映农村孩子童年生活的儿童诗。诗歌语言生动,富有童趣,意境清新、活泼,但文字简略,语意上极具跳跃性。因此,我把训练朗读、积累语言、发展想象力、感悟诗歌意境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其中后者又是本课教学上的难点。在教学中我着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抓住一个“乐”字,以读、演、想、说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努力让课堂充满活力。在这次的课堂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抓住关键词品读感悟在学习第一节时:通过换位思考,让孩子们回忆自己幼小时在妈妈怀里、爸爸背上时的感觉,再抓住“欢唱的黄鹂、盛开的野菊”,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评价语言,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在父母关爱下的乡下孩子幸福、快乐的生活,从而把这种快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二、启发想象抓住诗歌的“空白”点在理解第二、三节时,我抓住两个想象点:想想孩子们会怎样捉蝴蝶?捉到了蝴蝶,会编织什么美丽的故事呢?“撑圆肚皮的小猪”和“乐坏馋嘴的猫咪”是什么样的?进行想象说话,学生思如泉涌。在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再来指导朗读。之后,我对诗歌内容进行了拓展:出示:采一束野花,____________________。割一筐青草,____________________。拾一篮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挖几条蚯蚓,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训练,意在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加深了他们对课文丰富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让他们在语言实践中进一步感受了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美,积累了句式,丰富了语言。仿照书上的句式说一说,使学生把书中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活学活用。同时,在训练学生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的过程中,让他们进一步感悟诗歌意境,体验诗歌的灵动。三、读演结合,体会诗歌的意境低年级的孩子,最不喜欢枯燥的说教,他们有着活跃的思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最喜欢表现自己。于是,表演成了他们最受欢迎的课堂表现形式。我在教学第二节时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跟着乡下孩子捉蝴蝶、演演如何捉,通过肢体语言感受乡下孩子捉蝴蝶的乐趣以及紧跟其后想象捉蝴蝶过程中发生的趣事就是“美丽的故事”。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老师的及时评价,进一步感悟乡下孩子的勤劳、能干,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意境,体会出作者的思想,又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之顺利地实现语言的内化。四、重视写字教学确保写字时间低年级语文课堂,除了活泼开放、重视语言的发展、朗读的训练之外,识字、写字也是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前我查阅资料,发现除了“怀”的竖心旁与“心”有关以外“坏”其实在古代还有“土丘”的意思。在教学中我把这一知识点告诉学生,有利于学生对生字字形的记忆。另外,在教学中我预留时间,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以上是本节课中,我的教学设想。有些实施得比较好,有些地方则有欠缺,比如最后的写字教学时间就不够。结合课后老师们对我的点评和提出的意见,我大有收获,很多地方值得我深思。1、教学中,时间的安排要得当。有松有紧,为后面的写字教学留出充分的时间。2、关注师生间的互动。在整堂课上,虽然我使用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以及自己表现出的快乐神情、并融入到学生中间和他们一起读,一起演,试图去感染每个学生,但收效甚微,可见我在课堂教学中在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方面还有所欠缺,没能很好地做到文本、学生、教师这三者共振。3、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方面也不够。在说话过程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语显得有些单一。对于一些说话紧张的学生,没有能很好的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4、课中的语言训练,首先可以让学生观察二三小节结构的不同之处。让学生领悟句式的特点,形成对语言的一种特殊的敏感。语句的训练,学生的说话可以更开放一些,应多重视学生学习思考过程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关注结果。总之,在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待以后多学习,多积累。今后,更要通过向其他教师的学习以及自身的锻炼,努力炼就一双慧眼,从生成中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