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技巧简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古籍上没有标点符号。古人读文章都要自己凭语感区分句读:断句能力高低,是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鲁国的国君)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夔一只脚,可信吗?”(孔子)说:“夔,是个人,怎么会一只脚?他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只是精通声律(音乐)。尧说:‘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指派他当了乐正。因此有学识的人说:‘夔有一足够,不是一只脚啊。’”试试来断这个句子: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史官评论说:“真正奉行交友之道,是很难的事呀。当人身处顺境、志得意满时交友,双方情意相投,恨不能为对方奉献一切,就好象遇不见难事一样。等到事态发生了变化,局势不妙的时候,不能履行自己对朋友的诺言、违背友情的人,很多呀,更何况朋友本人死了,却能奉养他的亲人,我看杜环的事迹,即使是古代那些被称做义烈之士的人也比不过他,可世俗之人常说现在人比不上古人,这不是在错怪天下的士人吗?先易后难断句歌对话先抓曰道云,再看首末语气词。习惯句式且记清,固定结构莫拆离。对偶反复与排比,句式结构皆相似;相同词语若相连,中间点断不需疑。语感还靠多诵读,名篇倒背心不迷。一,据对话“曰、谓、云、语、道、白、对、言——常可断二、据首尾语气词1、“夫、盖、且夫、惟、唯、若夫、其”等句首语气词2、句首独立的语气词:嗟夫、嗟乎、呜呼……3、“也、矣、欤、焉、哉、耳、耶、乎、而已”常用句末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4、常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也可帮断句。三、若看到这样的固定句式,可断:“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记住文言文习惯上的固定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四、词语重复中间点断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弊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宾客)就坐之后,公子带着车马,空出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生。侯生撩起破旧的衣服,径直登上车,坐在左边的上位,并不谦让,想用这(一举动)来观察公子(的情态)。公子手执辔头,(表情)愈加恭敬。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当初,霍氏一家骄横奢侈,茂陵人徐福就曾指出:“霍氏必亡。凡奢侈无度,必然傲慢不逊;傲慢不逊,必然冒犯主上;冒犯主上就是大逆不道。身居高位的人,必然会受到众人的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