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何为一部真正的少数民族电影—从《赛德克·巴莱》谈起张怀强1,李倩2(1.云南开放大学云南昆明6502232.云南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云南昆明650101)2013年第八期传播视域—影视传播摘要:《赛德克·巴莱》作为一部少数民族电影,全面而深刻地表现了赛德克人的民族文化,将其与云南少数民族电影的民族文化表现进行比较分析后,笔者回答了何为一部真正的少数民族电影,并就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发展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关键词:《赛德克·巴莱》少数民族电影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赛德克·巴莱》是台湾导演魏德圣的第二部电影长篇,也是其“台湾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影片先后在台湾、香港、大陆上映,引起了广泛讨论。有人说这是一部与众不同的抗日影片,也有人称之为史无前例的华语史诗……笔者倒认为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优秀的少数民族电影,影片全面而深刻的表现了赛德克族的历史文化,同时,它也将因此成为赛德克族文化的一部分而长久留存。一、《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少数民族电影王志敏在《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界定问题》中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判断标准,“标准包括三个要点,即一个根本原则,两个保证原则。一个根本原则,即文化原则;两个保证原则,一个是作者原则,一个题材原则。”[1]少数民族电影理应反映少数民族文化,除此之外,作者身份和题材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少数民族电影。这里可以说王志敏的少数民族电影的判断标准已较为准确和全面,难能可贵的是他甚至注意到了作者身份会对少数民族电影的成色有所影响。但是,少数民族文化是如何有机融入电影文本的?影片的少数民族特色是如何划定的?王志敏并没有深入说明。魏国斌以此为基础,对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他首先根据赵仲牧先生的“文化构造理论”将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同样的文化划分:少数民族文化由浅入深分为少数民族物质文化,少数民族行为文化,少数民族观念文化。“少数民族物质文化是指少数民族通过劳动加工、制作和创造的一切可观察的感知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人造景观以及少数民族生活所处的自然环境。少数民族行为文化是指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交往活动。少数民族观念文化是指少数民族特有的情感模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等”;[2]然后结合少数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电影文本里的呈现形式,划分了少数民族电影的特色等级。“如果少数民族物质文化进入了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成为叙事文本的有机要素……电影就具有了浅层次的民族特色;如果少数民族行为文化转化为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主人公是少数民族,生活环境是民族地区,故事情节是少数民族生活……电影的民族特色就进入了中层;如果叙事文本的隐性要素能够体现少数民族的观念文化,即在显性要素反映少数民族物质文化与行为文化的基础上让叙事视角和主题思想也成为少数民族的叙事视角和主题思想……电影就成为了具有完全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电影。”[3]由此可见,只有集中反映少数民族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的少数民族电影才可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少数民族电影。《赛德克·巴莱》的主人公是生活在台湾山区的少数民族—赛德克族,故事情节源自赛德克族的真实历史,影片全面而深刻地表现了赛德克人的民族文化。毋庸置疑,该片符合上述概念,是一部少数民族电影。二、《赛德克·巴莱》的民族文化表现分析年轻的莫那·鲁道在狩猎和与其他部落的争斗中获得了胜利,凯旋归来的他受到族人的热情迎接,成为英雄的莫那·鲁道终于可以接受文面了。短短五分钟的电影开场,导演就通过丰富细腻的声画语言由浅入深地表现了赛德克族的文化:他们生存在险要的山区,以狩猎为主要生计,居住的是木质草顶的房屋,服饰由上衣、腰裙胸兜、披风等组成……伴随着赛德克族的古老歌谣,莫那·鲁道开始“文面”。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华民族苦难的开始,深居台湾山区的赛德克族同样没有幸免。日本人的入侵不仅毁坏了赛德克族历代居住的家园,他们还以极其粗暴的方式强行改变了赛德克族的历史走向。因此,关注与书写这一时期赛德克族人的生活就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文化与历史意义。纵观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