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江苏省如东县于港初中汤建军教学目标:1.学会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品味语言2.理清行文脉络,探究绿的内涵,把握主旨。3.在倾听与表达中,学习散文欣赏中透过“形”品析“神”的策略。教学重点:理清行文脉络,探究绿的内涵,把握主旨。教学难点:学习散文欣赏中透过“形”品析“神”的策略。一、质疑导入,了解作者生平1、师:他没有轩昂、俊秀的容貌,有的只是一双略带书生气的面庞。他的名字已不为一般人所熟知,但连巴金这样的大作家都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这是多高的评价!这位作家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陆蠡。(板书)2、幻灯片出示作者的照片和一行红字:陆蠡(lǐ)(1908一1942)。从这一组数字你有什么质疑?34岁;为何他的生命定格在34岁?3、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陆蠡的资料后,教师补充: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朋友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兵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4,过渡:日本人为何要抓陆蠡,那么陆蠡所写的书和他所出版的书都是些什么书呢?你能从《囚绿记》找寻到原因吗?二、理清脉络,梳理散文的“形”1、指导读题:《囚绿记》,作为一篇散文,从表面来看,作者写作的对象是什么?2、由题突破,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课题是“囚绿记”,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的前后又写了哪些内容?请同学们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绿—绿—囚绿—绿—绿(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学生思考交流,所填字只要符合文意即可。遇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3、把这个这几个词语变成一句完整的话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怎么说?(学生组织语言,注意叙述的完整和连贯简洁)三、品读悟情,明晰散文的“神”1、过渡谈话:我不禁纳闷了,陆蠡仅仅就是写了点花花草草,怎么就成了反日分子,他的文章里面究竟还有没有什么更为内涵的东西了呢?板书:散文:外在的“形”→内在的“神”2、透过散文的外在的“形”品析其中内在的“神”,才是真正会阅读散文,往往其中有作者的心灵冀望,或者是因当时的时局难以言说的隐情,都需要我们去慢慢品味。3、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爱)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来回答。“我囚禁你,因为你。”4、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找出体现作者“爱绿”的语句,读品作者的情感。从文中找出表明喜爱原因的语句,学生组织语言,与绿对话5、“囚绿”后,被囚的绿藤又是怎样的?找出来读一读,说出自己的感受(抓关键词语品析)。如:依旧、总…甚至…都、渐渐…变成…变成…变成、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等6、假如你是作者,你想对常春藤怎样劝说?请用第二人称说一句话。7、在不同时期,作者对于常春藤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词语概括(惊喜-喜欢-怨愤-敬重-祝愿)8、总结归纳:由此可见常绿藤所表现出的内在美是什么?它象征了什么?(蓬勃生命、希望,向阳坚贞、执着、追求光明、自由,顽强不屈不屈的抗争精神,作者自己,勇于斗争、不屈的人民)四、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1、(出示幻灯片,学生完成填空)本文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绿”不仅仅是指那棵普通的“常春藤”了,它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2、探究几个文中的细节,我们该怎样有感情的去阅读,你又透过文字想到了什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交代写作背景,与前文呼应,和作者形成对比。)3、再次读下面的这段话,你又有怎样的体验?“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