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而然的教育有一年,我又带了一个初一新班。开学第一天,我点完名之后,对同学们说:“今天第一次见面,我想送大家一份礼物,这份礼物是什么呢?就是我昨晚写的一封信。”这是我当班主任的一个传统每带一个新班,我都会给新生写一封信,表达我的期待与祝福。同学们听了我的话,都静静地等待着。本来,我完全可以请几个同学上来帮我发信,那样我的信就会很快到达每一个孩子手中。但多年的教育经历告诉我,如果由我亲自发信,或许在发送过程,会出现一些教育因素和教育契机。如果我让学生帮我发,这些因素和契机将会白白流失。于是,我对同学们说:“这样,我念一个名字,就上来一位同学拿信。这样也以便我再熟悉一下大家!”我开始叫孩子们的名。第一个被叫到的男孩看上去很淳朴,上来的时候对着我傻笑,但显然没有礼貌的习惯,因为他接过我双手送过去的信,并没有双手接,更没有说“谢谢”。这第一个孩子就送给我一个“教育机会”。我本来可以立即就他的没有礼貌对全班同学进行一番教育——我相信,如果我那样做,接下来每一个同学接过信时都会很有礼貌对我说“谢谢”的,但这第一个孩子的面子将受到伤害。进入新班集体的第一天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被当作“反面典型”,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多么丢脸啊!于是我没有批评他,因为此刻,维护一个孩子的尊严,比“教育”全班同学更重要。我继续发信。接下来几位同学都没说“谢谢”,但我依然不动声色,笑眯眯把信双手递给上来的每一个孩子,并等待着某种时机。终于,发到第七个同学时,她接过信之后对我说:“谢谢!”我马上对大家说:“这个同学多有礼貌!给我说谢谢!”接下来的每一个同学拿过信之后都对我说“谢谢”。但没有一个同学用双手接。我想,退一万步说,发到最后一个同学也没有人双手接信,那时候我再提醒也不迟。我一面继续发信,一面在等待着……到第十一个同学的时候,他用双手接过信,说:“谢谢!”我马上对大家说:“大家看,这个同学更有礼貌,他不但对我说谢谢,而且是用双手接信的!”以后的同学上来,都是用双手接信的。直到最后一个上来的同学也是双手接过,并说“谢谢”。整个过程大约二十分钟,我却进行了一次不动声色的教育。其实,我本来可以在发信之前给学生说这样一番话:“同学们,下面我要给大家发信了。但我担心有的同学没有礼貌,所以我这里提醒一下大家,一定要有礼貌。上来接信时应该双手接,并且对老师说声谢谢。”如果我这样做了,相信也有“很好的效果”,每一个孩子一定会做得非常“规范”。但和我实际的做法相比,并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为了表述方便,我姑且把我的“事先提醒”叫做“A方式”,而把我实际的做法称作“B方式”,然后做一个比较分析——第一,A方式是基于批评的教育,是假设(虽然这种“假设”是可能发生的)学生没有礼貌而实施的教育;B方式则是基于表扬的教育,是发现学生有礼貌时通过表扬进行的教育。第二,A方式是教师明显而生硬的教育,因为我一开始就很明确地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教育他们,这是为教育而教育;B方式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是自然而然的教育。第三,A方式是教师对学生“说教式”的教育,B方式则是情境中的教育,是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式教育。第四,A方式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而B方式则是学生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即同一集体中有礼貌的学生对另一部分缺少礼貌同学的教育——有礼貌的同学因表扬而受到鼓励,缺少礼貌的同学则被有礼貌的同学感染,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我再讲一个案例。那年我教高一。一天晚上我抱着作文本由一楼办公室朝四楼教室走去,准备利用晚自习辅导时间给学生评讲一下作文。刚走到二楼拐角处,便看到我班一对男女生在不远处的角落拥抱,因为他们很投入,所以并没察觉老师即将走近。怎么办?当时我脑子里急速地旋转。装作没看见吗?可是我明明看见了呀,如果不阻止显然是失职;但如果我当面批评,会让两个孩子难堪,这也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我反应还算敏捷。手一松,作文本便哗啦啦掉了一地,我赶紧蹲下埋头捡作文本。声音惊动了两个孩子,他们跑过来帮我捡作文本——显然一点都没察觉我刚才已经看到了他们。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