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数的内涵建构数的模型——认识1—5的教学解决策略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通常称为数学模型。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基于课标的要求,关于认识1-5这部分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1-5各数的过程,认识1-5,会读、写1-5各数。2.培养学习兴趣,能按顺序用数描述物体的个数并进行交流。3.会用5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物体的个数,体会数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初步建立数感。本教学内容的教学重难点如下:学生熟练写出1-5,会读写1-5。一、教学片段1认识数字11.图上有谁在干什么?有几个男同学?一个男同学可以用几个珠子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拨珠)2.再找一找,图上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也是一个,可以用1个●表示?3.教师小结,明确:一架手风琴、一个男同学、一块黑板的个数都是一,可以用1颗●表示,还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出示数字1,让学生说说它像什么?4.看一看,你的桌面上哪些物品的个数也可以用1来表示?(找学生汇报)设计说明:一年级的小朋友虽然是刚入学,但是并不代表他们的数学知识是空白,小朋友们在幼儿园的三年时间里已经接触了有关于数数、写数的知识,能够数出100以内的数,根据实物已经能够抽象出具体的数,会读写这些数。就连简单的数的分成、分类包括加减法他们都有所接触。所以在教学的时候,首先就应该对学生的情况有个整体的把握,在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再安排教学认识1这个数时,我就先安排提问:图上有谁在干什么?有几个男同学?一个男同学可以用几个珠子表示?对于把具体的实物抽象为数,是课标中重点提出来的,而一年级的小朋友已经能够把一个男同学和一个珠子对应起来了。所以我直接就让孩子用珠子表示。后面紧接着就安排孩子们找一找,图上还有哪些物体的个数也是1,可以用一个●表示。二、教学片段2认识2、3、4、51.再次引导学生回到主题图进行观察,看图上还有哪些物品?数一数各有几个?再用珠子(圆片)摆出来。2.反馈展示: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说出来,摆出来。3.逐一用数字表数出个数,并依次出示2、3、4、5,说说这些数字象什么?4.引导学生观察珠子图,说说1添几变成2?2添几就是3?……你发现了什么?5.用上数字,向同学介绍你心爱的物品。6.用你喜欢的学具卡片摆数。(老师念,你们摆,同桌互相看一看摆得对不对)设计说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孩子观察和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定会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用上数字,向同学介绍你心爱的物品,其实这就是把数字和生活中的实物联系起来,这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在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和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常常是多种数学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同时,数学模型的价值体现在建立过程及以此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它不仅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更是发现学习、创新学习的过程。不能将数学模型变成僵化的、仅供学生机械记忆的材料,而应该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操作、分析、猜想、验证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有效的建立数学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