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发展计划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充分地掌握教材内容,备好每一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要做到张弛适度,放中有收,收中有放,让学生充分享受到新课程改革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引导、点拔的作用。不是照着教材死搬,而学生自己是“演员”,学生根据教材要求通过尝试练习、思考讨论、自己得出结论,最后由教师作出评价。可是,如何使教师精彩的教转为学生有效的学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谈谈我的个人发展计划。1、教学活动的起点从儿童的需要开始。经常看到的是,明明学生已经做了课前调查等活动,上课伊始,教师还是先要设计一个环节来做新课导入,到了之后的某个环节再续接上儿童的课前活动。这种教学的起点是从教师的设计开始的,而不是从儿童的需要开始。像这种情况,如果以儿童需要为起点的话,教学第一环节就应该续接上儿童的课前活动,如儿童之前做过什么,有了哪些了解,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尝试解决的,还有什么困难等,针对这些开始学习。2、品德与生活反对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所谓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是指教师刻意追求单位教学时间里教学环节的完整和环环紧扣,比如,一定要有引入、开始、总结,什么时间该说过渡语,什么时间该结束讨论,读书用几分钟,制作用几分钟用几分钟来谈体会,等等,都是严格计划好了的一份时间表。品德与生活教学一切环节安排都要视儿童学习的当前状况而定,不刻意规定每个教学环节用时长短也不特别在意单位时间里教学结构的完整程度如何。3、教学中各环节的转换仍然要服从儿童发展的需要。品德与生活教学高度重视儿童的需要,特别是儿童自己没有清晰的意识到的需要。因此,在一个具体教学活动中,各环节之间的转换不再以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案为中心,而是以儿童发展为中心。教案仅仅规定了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儿童学习的大致路径,而不能决定儿童实际学习的进程和步骤。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新的课程标准实验中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驾驭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品德与生活的技术与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终身进行品德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实验中不断摸索与总结。远程培训网络学习心得体会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网上研修学习,我感觉到有不小的收获。这次培训让我了解到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趋势;深刻领会了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理念等一系列教育方面独到的观点;让我学到了更多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的方法;让我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教育家的博大胸怀和乐观向上的工作态度。身为教师,就要懂得寻找规律,掌握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认真聆听了很多专家的精彩讲座,仔细琢磨许多优秀老师的课,积极做好学习笔记,努力用新知识来提高自己。专家们精湛的教艺,先进的理念,独特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受益匪浅,有了质的飞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真正的融入到学生当中去首先,教师要懂得尊重和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与学生形成心灵上的融合,心理上形成一种稳定,持续的关系,不仅是在知识、能力上的交往,也是情感心灵上的沟通、交流,首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关心、信任、尊重。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在每节课的开始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教学语言巧妙合理、生动形象,能充分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触发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传统的章回小说,或评书艺人,常在讲到关键时刻,突然停住:“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是卖关子,也就是设置悬念,引起听众对下情的探究。这对我们教学工作很有启发。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也能使学生越听越想听,就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我们充分调动起来了,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设疑、激疑、解疑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创设问题情境,具有恰当的提问语,组织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向,帮助学生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