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学科组教研活动记录VIP免费

学科组教研活动记录_第1页
学科组教研活动记录_第2页
学科组教研活动记录_第3页
学科组教研活动记录(一)时间:2006年3月15日地点:科学发现室参加人数:王萍、吕素琴、朱彤、吴飞斐、董玉亲、马玺滢主持人:吴飞斐内容:理论学习活动过程记录:一、向组员通报课题《在科学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的探索与研究》已立为省级课题,并向大家介绍课题的开展而制定的过程计划。二、进行理论学习。《从行为到理念》中的《走向儿童自主探究的科学教育》,针对文章进行研讨。小组成员发言。王萍:当问题提出来后,不采用教师直接给出答案,甚至设计好实验,让学生去操作,以验证教师给出的结论的方式,而是强调一定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自己提出假说、设计实验、进行说理和辩论,以利于孩子养成相互讨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教师不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鼓励他们进行讨论和尝试。长期坚持这样的教育方法,教师和幼儿之间一定会形成良好的关系。吴飞斐:从小培养孩子对事物独立的看法,进行有根据、有条理的思考。重视每一个孩子对事物的解释,特别关注孩子们的想法,哪怕是3岁的幼儿,教师也要十分认真地与之交谈,倾听他的发言和他对问题的看法。我认为,“关键是创造提问的环境,让孩子们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马玺潆:从现在开始,珍视和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让孩子们主动地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尊重别人的意见,容忍自己的失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小组成员互相交换看法,根据本次学习的精神进行实际操作。指定下次的活动为小组成员王萍结合课题为全园开课。四、结束科研活动。学科组教研活动记录(二)时间:2006年3月29日地点:科学发现室参加人数:王萍、吕素琴、朱彤、吴飞斐、董玉亲、马玺滢主持人:吴飞斐内容:一教三研活动活动过程记录:一、今天早上由课题组教师王萍和吴飞斐向全园开放了科学活动《动物家族聚会》、《食物的旅行》。二、参加听课的教师在课后都针对活动的设计思路、教学过程进行了探讨。王萍:我的设计意图;一天,一位家长带来了两只蚕,孩子们都围拢过来,围着蚕饶有兴趣地议论起来。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观察蚕。孩子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们人都有耳朵,蚕有吗?蚕喜欢吃什么?蚕宝宝是怎样生出来的?我对孩子们说:“这些问题老师也不是很清楚,我们怎样才能找到答案呢?孩子们一致同意饲养这两只蚕,就这样这两只蚕住进了我们大三班的活动室。一个新的主题活动——蚕就这样生成了效果分析:课前神秘地告诉:幼儿今天有“客人”来我班,引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课上幼儿得知这个“客人”是自己再熟悉不过的“蚕”时,更是激动不已,并很快投入到活动中。他们通过亲自动手给蚕喂食物,在探索中了解到蚕喜欢吃什么,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大致了解了蚕的生长过程以及蚕能为人们做些什么,激起了孩子们爱护小动物的情感。由于这节活动是孩子感兴趣的,所以孩子的兴致很高,孩子的很多举动都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说明了孩子具有巨大的潜能,我们教师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此外,通过这节活动,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作为教师一定要心中装有大目标,眼里要有小目标,根据孩子的兴趣随时调整自己的活动计划,这样才能捕捉到良好的教育契机。吴飞斐:这次科学活动的主要环节是为幼儿认识抽象的人体知识而创设了有趣的教学课件。幼儿可以自由的在电脑上进行操作,对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秘密一步一步的探究。课件采用动画的形式,将科学知识的讲解进行的又诙谐又易懂。教师要用自己对科技探索的兴趣来感染幼儿,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为其创设一个和谐的、具有安全感的心理环境。由于教师的参与,幼儿感到亲切,如果得到教师的关心和尊重,或提出的建议被采纳,就会精力集中,态度更积极地去尝试、去探索。我班的家长也非常配合,所以回去后幼儿又继续上网查阅资料。兴趣非常浓厚。学科组教研活动记录(三)时间:2006年4月12日地点:科学发现室参加人数:王萍、吕素琴、朱彤、吴飞斐、董玉亲、马玺滢主持人:吴飞斐内容:理论学习活动过程记录:一、学习天津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龚平教授的论文《幼儿科技活动的目标、内容及活动方案的设计》。二、根据论文的内容,教...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