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造成此种危害的是()A.竹枪B.铜灯C.鸦片D.烟火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和时代背景相结合进行分析可知,对联用“竹枪”“铜灯”等吸食鸦片的用具来形容鸦片泛滥,揭露了鸦片的危害。2.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把鸦片战争称为英国为维护正当贸易而进行的“通商战争”的实质是()①掩盖了战争的性质②强调战争的作用③为殖民侵略辩护④表达了对东方市场的渴求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D.②④解析:选C。本题易错选上④。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进行的侵略战争,不是为维护正当贸易而进行的“通商战争”。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的这一观点掩盖了战争的性质,是为殖民侵略辩护。答案为C项。3.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A.开始于侵略者对广东沿海的进攻B.侵略者的目的在于占据中国的市场和掠夺中国的财富C.推进到清朝的统治中心京津地区D.外国侵略者以武力挫败了清政府的抵抗解析:选B。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对外扩张的根本目的在于抢占市场,通过输出商品掠夺财富。A、C两项属于表面现象,D项是侵略者实现其目的的手段。4.《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都不能得到有效实行的共同原因是()A.带有空想性B.不是农民战争的产物C.严峻的军事形势D.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解析:选C。严峻的军事形势不能为两文件的实施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A、D两项不符合《资政新篇》,B项不符合《天朝田亩制度》。5.《资政新篇》具有()A.民主主义色彩B.封建主义色彩C.资本主义色彩D.社会主义色彩解析:选C。《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6.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河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你认为该民谣应出自()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B.义和团运动期间C.辛亥革命期间D.北伐战争期间解析:选B。从“还我河山还我权”可看出当时民族危机严重,从“不杀洋人誓不完”可看出对洋人是完全排斥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义和团运动时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7.义和团的传单中写道“……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应把鬼子都杀掉……”。由此得出的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A.反映了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成果被应用到中国B.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矛盾的激化C.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性质D.说明了义和团不能正确区分外来侵略和近代文明解析:选C。本题通过材料阅读来考查义和团运动的知识,通过阅读材料可以知道铁路、电线、轮船等是工业革命的成果,A判断正确;结合材料“应把鬼子都杀掉”和所学知识判断B也正确;结合材料中的挑、砍、毁坏等用词以及课文中义和团的口号“扶清灭洋”,D表述也是正确的。材料并没有涉及到义和团运动反封建的性质,因此得出C不正确。8.戊戌君子之一的林旭(1875~1898)在《虎丘道上》写道:“愿使江涛荡寇仇,啾啾故鬼哭荒丘。”意指敌寇的魔爪使美丽的苏州在被迫开埠后出现了故鬼吼哭的荒丘。这种惨状发生在下列哪一次战争之后()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解析:选C。苏州开放为商埠是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条约里规定的。9.1899年康有为自美洲东归途经日本赴香港时,曾写过一首绝句:“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过马关。”康有为之所以发出“千古伤心过马关”的伤感是因为()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材料中“千古伤心过马关”是和《马关条约》有关,而《马关条约》是甲午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0.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本文旨在倡导()A.自由的观念B.平等的观念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