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教育从“想要”到“需要”人的需要是多样的,想要的东西有多种,当外部条件无法同时满足时需要给“想要”的排排队――我最想要什么?谁的“想要”要优先考虑?财商教育的核心是“财富”,是认识财富、创造财富、使用财富(消费),不断培育青少年的财商素养的教育活动。财商教育要落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而青少年日常经济生活的主要形态又恰恰与各种消费活动有关,他们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经常控制不住自己消费的欲望,往往买了许多实际并不需要的东西,因此,帮助青少年理清消费活动中“想要”与“需要”的关系至关重要。一、消费是为了满足需要市场经济越发达,经济条件越好,消费与交换活动就会越频繁,也越需要提高人的消费素质。当一个人还不能自主、自立时,消费活动是他人代劳的,主要是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当一个人自主意识得到一定发展之后,就慢慢地参与到消费的过程中,从简单需要到复杂需要,从自己需要到家人需要。家庭的消费活动不仅在于满足需要,还具有教育意义。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引导得当,孩子的财富素养就能慢慢地形成,他会开始意识到财富的价值、交换的含义,也学会了消费的技能、方法和原则。然而,并不是参与了消费活动就能够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念,按照陶行知“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的逻辑,不合理的消费习惯往往是在不合理的消费活动中形成的,因此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消费习惯必须要让他们学会进行合理的消费活动。什么是合理的消费活动呢?合理的消费就是合理的需要得到适度的满足,而不合理消费就是不合理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或者合理需要得不到适度满足。这里的适度可以理解为需求与满足能力之间的匹配状况,适度满足就是不能超过一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要说清楚合理消费就要研究“需要”本身。人的需要内容非常复杂,拿大家熟知的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他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低层需求的满足是高层需求满足的条件。而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在继承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等三大核心需要。生存需要大致相当于马斯洛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相互关系需要大致相当于爱与归属需求和部分尊重需求,成长发展需要大致相当于马斯洛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无论是马斯洛的理论,还是奥尔德弗的理论,都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人的需要是多样的,不同的需要具有不同的价值,需要应该得到及时合理的满足。二、“需要”与“想要”的距离众所周知,需要产生动机,动机才能引发相应的行为,消费行为也是如此。消费行为由消费动机引发,消费动机来源于消费需要,表现为人们在商品面前蠢蠢欲动的心理状态,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想要”。但需要与想要之间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产生“想要”的感觉,同时,一个人“想要”的往往也并不是自己真正所需要的。消费教育就是引导一个人认识自己的真实需要,合理消费。“想要”与“需要”本应该是统一的,但在实际中却常常分离。网络上流传一个词叫“剁手党”,专指沉溺于网络购物的人群,他们时常游荡于各大购物网站,兴致勃勃地搜索、比价、秒拍、购物,表面上他们在货比三家、精打细算,但却往往买回了大量超?^实际需要的物品,造成大量时间、金钱的浪费。这些人在冷静之后也会产生悔意,甚至有痛定思痛、剁手明志的冲动,但购物瘾一犯再犯。“剁手党”背后的购物心理是典型的“想要”与“需要”不匹配的现象,他们被许多“琳琅满目”“价廉物美”的商品所诱惑,产生了“想要”的冲动,而真正的需要却被遮蔽了。这种心理往往被商家所利用,许多商家和购物网站时常推出所谓的“购物节”,变着花样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利用“限时”购买、过期作废、打折让利等手段,让消费者产生“想要”的冲动。青少年消费中想要与实际需要的脱节经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纵欲消费:“想要”的东西不是为了有益于自己的发展和精神的愉悦,而是放大了某些需要(欲望),比如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