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村会议讲话一、总结成绩,把握形势,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年是我市总体实现全面小康的决战之年。一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市的总目标,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富民增收、农村建设、农村改革、农民素质强化、农村强基“六大工程”建设,呈现出粮食持续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顺利实现总体全面小康的目标。(一)农村经济发展提速增效。积极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农村经济活力增强、结构优化、发展提速、效益提升。乡镇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乡镇工业完成总产值33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03.7亿元,工业增加值79.7亿元,利税总额31.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4%、22.9%、26%、23%。“重点项目推进年”活动成效明显。园区发展速度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亮点纷呈。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30.6亿元、增加值15.5亿元,分别增长5.8%、5.9%。粮食生产克服病虫害和台风等灾害影响,继续实现增产增效,全年总产达25.97万吨,比上年增加1.44万吨。高效农业加快发展。新增高效种植、渔业面积1.3万亩、1.1万亩,高效农业比重提升至40.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渔业成为第一个年产值超十亿元的产业,生猪、家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65%、85%,连续两年获省“高效农业规模化推进工作先进县(市)”称号。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力推进。龙头企业发展到80多家,其中XX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家,辐射带动75%的农民,订单农业生产比例达到45%;“三资”开发农业6亿多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5000万元以上的在建农业项目5个。农业标准化建设继续加强。已建成省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区8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到43万多亩,新创无公害农产品13只、绿色食品12只、有机食品16只,“三品”总数达到167只;新增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3只,总数达到7只,成功创成第1页共7页省级生态农业市。农业外向化水平保持领先。全年农产品出口创汇3480万美元,省“农产品出口十强县(市)”地位进一步巩固。农机化成果丰硕。新增主要农机具1450台套,其中插秧机583台,在全国率先实现以县为单位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村服务业发展提档升级。尧塘公路花园、茅山茶叶等特色市场加快建设,物流、信息、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全省最大的县级粮食物流中心在薛埠镇建成投运。以“山边、城边、水边”为重点的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乡村旅游节暨第三届文化艺术节,进一步扩大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始终突出富民增收工作重点,全力加快富民进程。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59元,比上年增长13.1%,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大力弘扬“三创”精神,推进创新创业,新办私营企业80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2695家,新增注册资本16亿元,新吸纳安置劳动力2万多人,均全面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加大农民实用技能和创业培训力度,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全市共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机构22家,培训1.1万人次,转移1.06万人。制定落实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加大对弱势群体、困难家庭的医疗、教育救助力度,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60元,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提高到76%。切实加强扶贫帮困工作,经济薄弱镇村和茅山老区的扶持政策措施得到全面落实,25个经济薄弱村在基础设施、环境面貌、公益事业等方面也都发生较大变化,经济发展步伐普遍加快,农村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的困难家庭年均减少15%以上。集中力量办好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10方面实事,努力让老百姓感受全面小康建设带来的实惠。(三)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着力优化农村人居和发展环境。统筹编制镇村规划。按照城乡规划全覆盖的要求,全面展开新一轮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完成平面布局规划100个村、建设规划60个村。全面加快示范建设。以项目为载体加快推动现代化试验示范村和集中居住示范点建设,4个示范村共完成第2页共7页资金投入3150多万元,已初现新农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