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家彦语文导读法概览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38年了,在前辈专家的指引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进行了长期的实验与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导读”。1996年7月出版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语文卷》柳斌主编中,收入了拙作《小学语文导读的理论与实践》,初步总结了导读的教学思想。现再作进一步阐发。一、什么是导读?概括地说,导读就是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作为培养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主要方式,通过扎实有效的序列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导读模式的探索,经历过一个长期的过程。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这些战略思想,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小学语文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在儿童学习掌握语文基础工具中造就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导读式教学在实验的全过程中十分强调转变教育观念。这其中主要包括:(1)整体教育观。语文教育活动应建立纵横联系、上下呼应、前后衔接的整体优化结构,以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全面和谐发展;语文教育活动应正确处理好学校课内外、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语文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关系;语文教育活动应该突出语文训练这个重点,把其他教育和训练贯穿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并在语文训练中交融、渗透、综合、发展。(2)学生主体观。小学语文教育应在教师引导下,使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实践中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教师应具有正确的儿童观,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注意满足不同层次儿童的求知需要,适应儿童的个性差异,体察儿童心理;另一方面,要使儿童不仅有主动学习的动机和愿望,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3)综合实践观。小学语文教育是有目的、有对象、有过程、有反馈的动态活动系统,是诸多方面联系的整体,所以应当突出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做到手、耳、口、脑、眼并用,知行统一,注意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结合,语文教学与语文活动的结合,语文教育与生活的结合。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第718~719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他还指出:“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同上,第725页)叶老的这些话,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师应致力于导,学生应当在教师引导点拨之下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同上,第717页)这些精辟的论述,为我们研创“导读”模式,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这段话明确地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础性、多功能性和重要地位。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大纲》的这些话,精辟地道出了阅读教学的本质特征,是我们探索“导读”模式的重要依据。从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老师在努力探索如何启迪诱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在训练上下功夫。也就是多方设法致力于导,而一味在那里“讲”“说”的现象正在加以纠正。各种教学模式、方法、手段都在为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起着导向、导情、导知、导法、导练的作用,并取得了实效。这种可喜的局面使我们对“导读”的研究与实验充满信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