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仍旧随着时光老人回到那难忘的1998年,和人民子弟兵一起深入抗洪第一线,打响这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二)学习第二段师:自由地读一读3——6小节。生:3——6小节。师:课文其实为我们描画了三个场面分别是保大堤、抗洪水、救灾民。(板书:保大堤、抗洪水、救灾民)抄下来生:抄下来师:与洪魔英勇搏斗的子弟兵们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文中就介绍了这样一位人物,他是谁?快速默读第4小节。生:默读师:谁来深情地读一读黄晓文的故事?生:第四小节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师:一根,铁钉硬生生地插入了脚掌,疼不疼?生:疼!师:再读一遍生:读师:听了这个故事,你们觉得黄晓文是位怎样的战士?生:(勇敢,无私)师:其实文中对黄晓文的细节描写很简单,就是他的一句话和一连串的动作。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黄晓文说的一句话。谁来?注意是大声地说。生:来不及了!师:是什么来不及了?生:(救险,保大堤)师:是啊,他知道,大堤随时都会坍塌,也许,一分钟的松懈就会使无数房屋被冲毁;一秒钟的休息就会使无数人的生命被夺去。所以当团长要派人去找随队军医时,黄晓文大声说——生:来不及了!师:这句来不及了,还包含了黄晓文对保大堤的坚定!我们再读一遍!黄晓文大声说——生:来不及了!师:说着——生:一咬牙……又爬上了大堤。师:看看,这里有一系列的动作,请同学们拿起你们的笔,把这些动词圈画下来。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生:(咬牙、一拔、扯下、捆、扛、爬)师:这些词语体现出了时间的紧迫,动作的迅速,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这段话,注意语速要快、节奏要稳!每个动词都包含了黄晓文的坚忍,读出打到心坎里的感觉。说着,一咬牙——一二。生:读师:黄晓文的奋不顾身不仅体现了黄晓文的铁汉精神,更体现了所有人民子弟兵的铮铮铁骨!让我们把黄晓文说的话和这串动作读一读。黄晓文大声说,一二生:黄晓文大声说……又爬上了大堤。师:学到这里,我们来看一看第2小节和第4小节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第2小节着重描写人物众多的群体场面,我们看文中的“官兵们”“战士们”“人民子弟兵”都是一个群体,文章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群体的英勇形象和精神面貌。我们再看第4小节,它着重描写了连长黄晓文的行为表现,黄晓文只是几十万解放军官兵中的一个典型,作者以点带面,通过对典型人物的描写,来展现整个战场人民子弟兵们的英雄气概。如果你们比较一下,不难发现点的描写比面的描写更加?生:(细致、具体、真切)师:这两个小节的不同写法,从不同角度记录了战场上的情景,以点带面,这样的写作方法我们的同学可以加以借鉴,在平日的写作中,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让我们的文章更具体、更全面、生动。像黄晓文这样可歌可泣的事迹,像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们不能记住他们的名字,但我们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在第3小节中可以找到,那就是——(板书:铮铮铁汉)生:铮铮铁汉。师:大堤终于保住了,战士们又投入到了救灾群众的战斗中去。在这里,感人事迹也是数不胜数的。让我们齐读第5小节,“汹涌的激流中”,一二。生:读师:让我们先看第一句话。男生来读!生:【汹涌的激流中……摇摇欲坠的电线杆】师:这儿战士们驾驶的是什么?生:冲锋舟。师:用“驶向”不是更准确吗?冲锋舟又不会飞,为什么作者却连用了三个飞向呢?生:(1、冲锋舟的速度快2、人民子弟兵抢救群众的急切心情)师:谁来试试再读一遍这句话,读得急促一些!生:读生:读师:好,第一大排读生:读师:第二大排读生:读师:第三大排读生:读师:第四大排度生:读师:读得真好,现在我们女生来读,从【在安造宛】到【以生的希望】,注意,要有感情的朗读。生:读师:战士们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救助了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的群众,他们都救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