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里“九”和“七”的文化意蕴二中教育集团马睿在中国的汉字里,数字有大小写之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均是小写,在形体和涵义上与阿拉伯字都有着天壤之别。我自上学以后,对汉字小写里的“九”和“七”更是情有独钟,这不仅仅是我出生于九月十七日,而且是“九”和“七”这两个数字的文化韵味特浓,时时事事的寓意都非常深刻,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古代,中国人通常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阳数中的“九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常常以“九”和“五”来象征帝王的权威和尊容这就是所谓的“九五至尊”了。的确,中国人的数字文化已经发展到很高的境界了,其寓意之精辟和运用手段之巧妙,西方人是无法媲美的。同样,“九”这个数字在小写的排列中是属最高的,它也是衡量等级地位的尺度。比如,作为最高的阳数,“九”在北京紫禁城的建筑中频繁出现。“九”的谐音为“久”,意为“永久”,所以又寓意为江山天长地久,永不变色,因而历来都博得皇家的欢心。又比如,在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之巅有一座“黄帝陵”,此地就是黄帝乘龙升天之处。黄帝陵不远处有一座“轩辕庙”,要上黄帝陵,须登上“九十五”级台阶,其寓意就是黄帝的“九五至尊”了。被颂称为九五至尊的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他本来的姓为公孙,名轩辕,是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因崇尚土德,土是黄色,故称黄帝他英勇善战,足智多谋,平服了当时各部落之间的战乱纷争,首次统一了中华民族。更重要的是,统一天下后,他带领人们开始了农牧业的生产,发明了火食、衣裳、水井、舟楫、宫室、车、弓、货币、算术、文字、图画、音乐、医学、天文历法、礼制社仪等,让人们过上了文明美好的生活,因而历史便称“黄帝定百物之名,凡技术皆自轩辕”。他被老百姓认为是神人合一、集天地大智慧、有创世之功的人文初祖。故此,用九五至尊来称颂黄帝,一点也不过分,凡中华民族的后代,人人都以黄帝的子孙为自豪。关于数字小写里的“七”字,它的寓意更呈现多元化。但是,古代人最集中的就是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命名为“七曜”。所以,七数在民间上的表现往往在于时间上的阶段性,而在计算时间时却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例如,“七”又与“吉”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中国汉族居住的很多地方,七月(农历)均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当然,七数的文化韵味最为广泛而又深刻的就是“七夕”了。在民间,“七夕”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人们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再加上“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另外,“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老百姓熟悉“七夕”,民间流传“七夕”的故事深入人心,千百年来就定了这么一个永恒的节日。这个节日很浪漫也很有诗意,它不仅是反映了人们对星辰的崇拜,而且更是透析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晚上的空间特别清澈和明亮。月亮散发出迷人的光彩,满天的星斗都在眨着眼睛,尤其以牵牛星与织女星更为闪烁。这两颗星联系着一个牛郎织女的动人故事,并带着神秘感的情愫,勾起了人们无数甜蜜的遐想。就连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著名的诗篇《长恨歌》里也是这样写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然而,为何“七”字一直以来都能使人那么偏爱与钟情?除了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外,用现代的观点来看,我觉得有以下两点是很珍贵的:一是在“七”字月日时间里引申出来天象与相关人的故事,均表明一种“独立自主”的思想,即是一种尊重人、人权和人道的思想。特别表现在爱情方面,它更是一个普遍的、朴实的价值观念。二是在上述所有的情节里面,都突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很准确的人生观。还是以对待爱情为例,不同的人生观对待爱情有着不同的选择,诸如:是把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