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来,在我们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曾塑造过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他的脸像木炭一样黑,在他的额头上印有月亮牙,他一身正气,秉公断案,人称他是包公。解读题目,提出疑问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2、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呢?3、审驴的结果又如何呢?回顾课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宋朝的著名清官包拯断案的小故事,为了帮助穷人刘五把丢失的驴子找回来,包公巧妙用计找到了小偷的住处。•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读课文1、2自然段,讨论刘五为什么要状告毛驴?•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由于他的悉心照料,无论谁见到这头驴,都要夸奖一番:“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感知课文:状告毛驴你从这两段描写中读懂了什么?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说明刘五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到衙门状告毛驴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3——11自然段,找出包公审驴过程的句子。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细审毛驴包公是怎样通过瘦驴找到刘五的好驴,惩治窃贼的呢?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这说明他思维敏捷,才智过人。“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计谋源于他渊博的知识。饿—关—打“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这句话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能抓到偷换毛驴的贼。包公为什么能顺利破案呢?你知道这其中的玄机吗?包公了解动物习性,懂得毛驴有一旦遇到危难,就会本能地逃回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一生活特点,因此采取了最为有效的手段。包公有哪些地方最让你佩服?包公有哪些地方最让你佩服?•足智多谋智慧超群断案如神•博学多才胸有成竹沉着冷静静心,思考: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包公运用智慧,使用了计谋,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的”审驴”,找到了刘五被偷走的那头好驴,也捉住了小偷。•那个偷驴的贼也使用了计谋,他以为驴不会说话,自己做得天衣无缝,实际上他使用的却是愚蠢的计谋,结果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计谋要用在正确的地方!刘五爱驴被调包,瘦驴冤屈成被告。包公断案超神奇,别人审贼他审驴。忍饥挨饿整三天,四十大板痛无边。受够惊吓飞出去,包公差役紧跟去。狡猾小偷太可恶,聪明反被聪明误。出神入化包青天,足智多谋美名传。美名传!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包公审案的故事有一次,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同时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就不用怕犯法。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县衙门里就有人来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大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