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2.理解“神奇”、“撑立”及“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等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4.体会托物言教学重、难点:1.感受青海高原上一株柳树的神奇,感悟它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2.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揭题,解题1.板书课题,指名读。2.读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预:①这株柳树长得什么样?②青海高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③青海高原只有这一株柳树吗?④为什么要写青海高原这株柳树?3.通过预习,你能试着解决哪个问题?相机指导读有关段落。预:①读描写柳树样子的段落——第5自然段:指名读——生评价——齐读②读描写青海高原的段落——第3、4自然段中相关句子。师补充相关资料:位于青海省,“世界屋脊”东部,海拔在3000米以上,缺氧现象严重,长年是冻土,是全国温度最低的地区。春季有频繁的沙尘暴袭击,届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能见度很低;夏天有暴雨、雷电、冰雹袭击,冰雹小如黄豆,大如鸡蛋,打在身上非常疼痛。③尝试解决第四个问题:读第6、7、8、9段中相应的句子。二、整体感知1.读文时,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全班交流。2.回顾全篇,课文围绕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写了什么?师生交流,教师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三、再读课文学生自读感受深刻的有关段落。第二课时一、感受“神奇”,感悟精神1.快速浏览课文,在作者心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指名答。2.课件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1)读了这句话,你产生了什么问题?①为什么说这是神奇的柳树?②为什么这株柳树神奇的令人望而生畏?(2)理解“望而生畏”:顾名思义,你怎么理解?课件:畏:①畏惧;②佩服。3.我们就来看一下这株让作者觉得神奇,且神奇的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吧。(1)课件:第5自然段文字。指名读。(2)你从哪句话看出这株柳树的神奇?相机指导读。预:①两合抱粗(动作演示),百十余平方米(结合教室面积感知)②生铁铁锭的色泽:见过铁锭吗?(体积大的铁块,颜色黯淡,摸上去很硬)这种色泽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坚硬,经历了种种磨难)③小结:我们从柳树的样子感受到了它的神奇。(板书:样子)4.巍巍然撑立:你怎么理解“撑立”?手掌用力就是“撑”,你体会到了什么?难道这个“撑立”仅仅写出了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快速默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六、七自然段。(1)你觉得柳树撑立在高原上容易吗?从哪儿看出来的?经受干旱、寒冷:连续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最冷时零下几十度。一次又一次摧毁,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说明它经受了什么?(生死考验)还从哪里看出经受的摧毁没止一次?(三个“多少”)柳树经受了如此频繁的摧毁,它畏惧了吗?冻死了——又,枝干被雷劈断了——又,作者一连用了四个“又”字,你感受到了什么?(执着、顽强)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掌不下去时,它会怎么鼓励自己?(2)课件:第七自然段。齐读(3)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4)小结:柳树种子发芽、长成幼柳,直至长成有两合抱粗,能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树阴的参天大树,从它的生长历程(板书:生长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板书;顽强的生命力)5.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中苦苦撑立时,那些平原上的柳树——我家乡的灞河柳是怎样生存、生长的呢?为什么它们却能极易生存、生长呢?为什么要用如此大的篇幅写家长灞河边的柳呢?6.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啊!齐读最后一段。读后有什么感受?(有两个数字,从“一”、“九十九”你感受到了什么?)7.让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文字。8.这株柳树之所以神奇,是因为——二、拓展延伸,感知生活1.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2.由此你想到了哪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