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政治体制改革http://www.yhcqw.com/html/cqb/2015/79/157922222836A399889AKKJECA96AH8FE1.html如何改革和完善"中国共産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政治体制改革中一项重要课题。1989年年初,根据邓小平"多党合作要拿出方案"的指示,当时的中央组织专门的研讨小组,进行了长达一年的研讨和方案制定工作。笔者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对这一过程记述如下。"多党合作"是80年代政治改革中最为敏感的一个问题现行的中国政党制度,叫作"中国共産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项制度发源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抗日和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为目标而结成的由中共领导的"统一战线"。随着中共建政和执政地位的确立,这个"统一战线"逐渐演变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在1949年和1950年建政初期(政务院时期),中共实行的是新民主主义的建国方针,在处理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延续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中"多党合作"的政治主张,组成了中国共産党领导下的联合政府。中央政府首长和政务院各部门的行政首长,除由中共党员担任外,各党派民主人士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也占据了近半的比重。但是,为了保证中共对政府的"绝对领导",中央政府成立后一个月,1949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又发出了《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组织中国共産党党委会的决定》和《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建立中国共産党党组的决定》。此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关迅速而普遍地建立了党组或党委,对政府各部门实行"党的统一领导",党的领导得到迅速"加强"。而在各级政府中担任职务的"民主人士"的职权则开始被逐渐削弱。邓小平同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德珩握手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共同纲领》的基本法地位被取代。副总理以上职务全部由中共党员包揽,各部级机构行政首长中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也所剩无几;原来在政务院中担任领导职务的多数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被安排到全国人大和政协。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他在阐述这一方针时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34页)他还说:"所谓互相监督,当然不是单方面的,共産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産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産党?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但是,毛泽东很快就放弃了这个主张。此后的几年里,中共相继发动了1957年的"反右"运动等若干场政治运动,大量的"民主党派"成员被打成"右派分子",成了"人民的敌人",多党合作由此受到严重破坏,"互相监督"开始变成共産党单方面对民主党派的监督。各级行政首长均由清一色的中共党员担任。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多党"名存,"合作"实亡。邓小平同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方握手直至1976年粉碎"四人帮"和后来中共进行了"拨乱反正"之后,"中国共産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才得以恢复。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根据总书记胡耀邦的意见,把"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并提,作为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但多党合作在此时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规范。1986年,邓小平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在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同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意见。10月,邓小平指定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设立和主持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方案的研讨和制定工作。在此后的研讨工作中,大量涉及了多党合作制度的改革问题。1986年12月17日下午,中央统战部部长阎明复带领统战部的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长、党派局局长,与中央政改办的有关人员开了一个以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为内容的"沟通会",笔者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阎明复首先提出一个重要问题。他说,从一国两制的前景看,香港回归后将有代表参加人大;如果台湾也统一了,国民党也要参加政权机构。这样,在我们的政权中,除了共産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