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第一学时)一、破解初中历史教学的“瓶颈”南通市从2004年起,初中历史学科就开始实施新课程。6年来,初中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情况不尽如人意,在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一是许多教师没有《历史课程标准》,更谈不上以课标为依据确定教学目标;二是“教教材”甚至是读教材;三是只管教,不管生成;四是训练不当堂进行与及时评讲;五是初三年级比较正常,初一、初二应付的多,而且兼职教师多且不稳定等。笔者曾经听过一位兼职老师上的一节初一历史课。我观察到该老师的手中自始至终拿着两本书,一本是教科书,另一本是教参。老师时而念念教材,时而读读教参,即使读书,有些字也读错了,如“齐桓公”念成“齐恒公”等。把“霸主”说成“霸王”,春秋战国时诸侯争霸,诸侯之上为周王,诸侯岂能成霸“王”,只能称霸“主”。整堂课黑板上没有留下一个字,学生还算有耐心,除了少数学生做小动作或睡觉外,大多数学生还是听老师上完了这一课。听完了这节课,我陷入了沉思。身为兼职教师,“先天不足”,可后天为什么又不思进取呢!很显然,课都没有备,教学效果只能是无效甚至是负效。据不完全统计,兼教历史的教师在我区初中历史教师中占比大80%,他们的课堂教学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区初中历史教学能否可持续发展,也决定了我区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高低。所以,我觉得应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首先,要大力加强师德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勉励我们教师要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学校安排兼职教师实属无奈之举,一方面因为学校普遍缺乏专业历史教师,另一方面因教师结构不合理造成有些教师工作量不满,把历史课当作平衡工作量的“砝码”。既然是工作量的一部分就应该把工作做好。我们常说教师工作的神圣,因为它是培养人的,为师者都是为人父母或兄或姐,如果你能把学生看作自己的亲人,(事实上应如此,每个家长大多只有一个孩子,输不起!),那么你就真的可以静心教书,去除浮躁,潜心育人。说实话,国家对教育是越来越重视,教师的待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把每一节课都上成教师自己满意、学生也满意的课作为教师对自己提出的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第二,学校安排兼职教师应基本稳定。因为非“科班”出身的教师对课标、教科书都是陌生的,基本上没有专业知识的积淀,他们需要先学后教,边学边教,这也是他们的为难之处。可以采取的一个过渡办法是兼职教师连续教同一个年级比如初一,几年下来,初一的教材基本上也就熟了,在教材熟悉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研究。第三,教师自身应有提高历史学科素养的紧迫感,最好、最方便的途径就是认真读书。读的内容可以是历史专业书,也可以是历史通俗读物,特别是读历史教学专业杂志等。只有阅读,才有积淀,课堂教学才能游刃有余,也才能有高效课堂,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也才能过幸福的教育生活。第四,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这些教师进行“菜单式”培训。或是教研部门组织培训;或是与完中老师师徒结对,听课、上课的切磋成为常态,同时,学校要将此列入对教师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从制度上保证培训的实效,切实提高教师的水平。初中专业历史教师的状况相对而言好一些,但他们实施历史新课程的状况也不容乐观,“跟着感觉走”还不是个别的,更重要的是这种感觉偏离了方向,不按课标、想当然的组织教学(有的教师没有《课程标准》,这可能有学校没有发到教师手上),课标要求与真实课堂是“两张皮”。我曾经听过某历史专业老师上的《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这一课。本课的课标要求是:1.简述《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法国大革命的影响。2.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作用。可是,这位老师却大讲法国大革命的背景、进程以及历史意义和拿破仑战争。很明显,这偏离了课标,暴露了教师的课标意识不强,学习目标的定位有偏差,教材的处理欠妥,整堂课与新课程的理念相差甚远。本课的内容应该紧紧抓住以下几个知识点进行教学:(1)1789年7月14日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掀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这是为什么?因为巴士底狱里关押的都是反对封建制度的政治犯,打开监狱,释放范人,烧毁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