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毛泽东自古以来,不同的人对秋有着不同的感受: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八声甘州》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红楼梦》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立志立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咏蛙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三十年代的毛泽东四十年代的毛泽东毛泽东和蒋介石一、作者和写作背景•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诗人。•1913——1918就读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常常呼朋引伴到橘子洲头和南湖港一带游泳。•1917年,主持一师校友会,与蔡和森等常在一起谈古论今,抒发壮志。·1918年4月,与何叔衡一起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毛泽东在长沙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1920年,领导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以湖南省党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共一大。·1925年1月,毛泽东回到老家韶山,组建中国农村最早的党支部——中共韶山支部,组织农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同年秋,军阀赵恒惕下令通缉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去广州。路过长沙,漫步湘江,游橘子洲,满目秋景,抚今追昔,心潮澎湃,文思泉涌,吟成此篇。二、篇名解释•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都有不同的规定,如“沁园春”即词牌,一般表达豪放激越的情感。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有题目,如“长沙”,点明词的有关内容.《沁园春·长沙》意为:一首用“沁园春”的词牌写成的关于长沙的词。三、课文鉴赏(一)感知课文1、观视频,赏美景,感节奏。注意:字词的读音、朗诵的节奏、朗诵者的情感。2、全班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鉴赏课文•1、上阕鉴赏:•开头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问:这三句话包含什么信息?朗读时该注意什么?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明确: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独”字说明无人做伴;“寒秋”说明已是深秋;“橘子洲”是“立”的地点,立于洲头视野开阔,放眼望去,美景尽收眼底。“湘江北去”是作者眼前之景,说明作者向北而立。朗诵时声音要深沉、有力、稳健,读出诗人卓然傲立,一览群芳的风范。•4——10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集体朗读并讨论:读七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调?这七句话由一个字统领,这个字是哪个字?这七句话描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明确:语调激昂,抑扬顿挫,读出景物的形态和空间分布的层次感;“看”字;描述了一幅上天下地山水相映、立体交错、绚丽多姿、雄伟壮阔,生机勃勃的长沙秋景图;这些景象都意兴盎然,极富生命力,为扩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努力拼搏斗志昂扬。讨论:这几句话中,是如何描述湘江秋景的?有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是哪几个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远)•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近)•仰视:鹰击长空(动、高、远)•俯瞰:鱼翔浅底(动、低、近)•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染”字,化静为动,写出了变红的动态过程。“漫”字,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