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杜甫江苏省淮阴中等专业学校刘冬梅•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教学目标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理解诗歌的内容。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诗歌中抒发的宦游疲倦、漂泊孤苦的悲凉苦闷之情。1、通过“旅”字看背景旅:是旅居之意。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2、通过“夜”字察实景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诗句有: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思考:首先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抒发作者什么情感?(小组讨论作答)意境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细草:微风:阔岸:危樯:孤夜:独舟:意象画面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寂静凄冷情感漂泊无依孤独寂寞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低垂的星空:辽阔的平野:涌动的月影:浩荡的大江: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星盏衬托着无边荒凉的平野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意象画面意境雄浑阔大情感孤苦伶仃无依无靠3、通过“书怀”悟实情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如何理解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含义?(提示:变成陈述句,联系学过的诗体会作者思想回答。)明确:我的名声是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不是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很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在《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可以看出一二),但这种理想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以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虽年老多病但休管是因为被排挤。这里说反话其实内心希望“因建功立业而出名;希望到老病才休官,而非现在受排挤”。这句话揭示了杜甫政治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方法步骤:一叙、二析、三评。)叙述:比喻作者把自己比着天地间一只孤独的沙鸥。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更显孤独和凄凉之情.也体现诗人初离官场的自在感,解脱感。评价:分析:译文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总结:通过课文题目了解诗歌内容1、通过“旅”字看背景2、通过“夜”字察实景3、通过“书怀”悟实情由近到远,由下到上,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反衬(以乐景衬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