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学年高中历史专题1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同步测试人民版必修2一、选择题1.(·乐山一中)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并简要翻译其大意说明的是多人集体在田地耕种的情形,A、B、D的说法无法从材料找到依据。2.(·西安一中)《耒耜经》记载:“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所以进退,曰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应是()A.耦犁B.曲辕犁C.翻车D.水排【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辕有越”、“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田器”等可知描述的是曲辕犁。故应选B。3.(·宜春)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劳动人民为了克服低洼地区由于易涝影响农业生产的弊端,经过长期摸索,建立了一种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塘坝圩田系统。这一事实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A.广泛使用铁器B.农业非常落后C.重视精耕细作D.自然灾害严重【答案】C【解析】从材料“克服低洼易涝……所造成的危害”“治水与治田相结合”可以判断B不正确;材料所述为自然环境的危害,并非自然灾害严重,故D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广泛使用铁器,排除A;塘坝圩田系统本身就说明了南方农业的先进,这是一种水利工程,反映了精耕细作,故正确答案为C。4.(·铁人中学)我国自古就有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写春联的习俗。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的理解。由“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得知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所以选B。5.(·盐城期中)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出现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答案】B【解析】从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到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变化,反映了农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而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推广。6.(·海南中学高一期中)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A.缫丝B.灌溉C.制瓷D.冶铁【答案】D【解析】“造作水排,铸为农器”是说水排用于制造农器,属于冶铁业;“用力少,见功多”是说水排是利用水力运转,节省人力,而非用于灌溉,B不对,A是丝织业,C是制瓷业,都与题干不符,因此选D。7.(·长春外国语学校期中)“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B.土地兼并的严重性C.生产技术的完善性D.精耕细作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本题以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切入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关键信息: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故选D。8.(·铁人中学)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是()A.土地归国家所有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