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从停止上下班专车接送开始2011-04-11第05版:党的建设作者:刘益飞来源:学习时报字数:2631当下社会各界对公车泛滥的现象批评甚多,公车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这已经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取信于民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其实,近年来一些地方已先后启动了多种模式的公车改革,但社会各界的质疑、批评、抨击不断,其中一个基本原因,在于对公车改革缺乏可监督性,因而缺乏应有的公信度。改变这种状况的一个着力点、或者说公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一个抓手,就是停止官员上下班专车接送。公车泛滥的实质是特权泛滥,而官员上下班专车接送,则是人民群众诟病很多的特权的一种突出表现形式。在我国这样一个人民生活还远不富裕、人均GDP排在世界百名左右的发展中国家,官员的公车消费水平却名列世界榜首,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发达国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特权泛滥。现在对许多司局级、县处级甚至科级干部用公家专车接送上下班,有的党政机关虽然为了方便工作人员上下班开设了班车,但仍然还要为一定级别的领导干部每人配备专车接送,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悖公平正义的特权行为,在任何法治国家都是不可能的,也是社会公众积怨很多的。但如果在“车改”中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制度化的货币补偿,实质上是将本不应享有的“专车”待遇货币化、制度化、合法化了,也就是将特权合法化了。这就是目前一些“车改”模式的核心弊端,这样的所谓改革,难以彰显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以及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和支持,毫无社会进步的价值。在许多发达国家、法治国家,省长、州长、市长一类官员上下班乘坐地铁、公交车是常态而这种情况在我们这里则是罕见的新闻。这种状况久而久之,“人们就会说,为什么资本主义制度所能解决的一些问题,社会主义制度反而不能解决呢?这种比较方法虽然不全面,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不加以重视。”(《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33页)停止官员上下班专车接送,有权威的政策依据。在绝大多数国家,一般只有内阁部长一级可以配备专车,但也仅限于执行公务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关于党政机1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明确界定:“部长级和省长级干部按一人一辆配备专车,现职副部长级和副省级干部,保证工作用车和相对固定用车。”值得注意的是,中央最近又重申了这项规定。这表明,现在大量的省部级以下的官员专车接送上下班的做法,是违犯党和国家政策规定的,因此,停止这种做法,就是维护政策的严肃性,也是“与中央保持一致”所不容忽视的要求。停止官员上下班专车接送的做法,不仅便于操作,更有利于群众及社会监督,有利于实质性地推进公车改革。现在在公车改革上的一些做法,如限制公车增长速度、限制公车购置的档次、延长公车更换的时间、公示公车标志等等,虽然对解决公车泛滥的积弊也有一些积极的作用,但从总体上讲效果不大,其突出的问题就是不利于群众及社会监督。实践已经一再证明,一个体制内积弊的破解,如果缺乏体制外的强有力的监督力量,往往是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而停止官员上下班专车接送的做法,政策清晰,指向明确,易于界定,机关及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舆论、社会各界都较容易监督。可以说,将停止官员上下班专车接送作为公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不仅会卓有成效地推进公车改革(有专家分析公车消耗费用至少会因此减少1/3),会有效避免或大力减少现在公车使用中大量存在的“变相专车”现象,而且会极大地提升公车改革的公信力。停止官员上下班专车接送的做法,除了有利于推进公车改革外,对于执政党及全社会来说,好处也很多。首先,有利于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传统作风的恢复和发扬。试想一下,如果绝大多数官员都自己解决上下班的交通问题,如果有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利用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那对于各级领导干部体察民情、了解民怨、与民沟通、心系群众,尤其是对于融洽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将是多么大的促进。其次,有利于消除“官本位”现象。我国本来就是一个“官本位”根深蒂固的国度,“官本位”造成社会成员等级森严,以官为贵,唯官是尊,“官阶”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衡量人的价值尺度。“官本位”对于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