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应如何面对批评《新唐书·狄仁杰列传》记载,狄仁杰以地官侍郎代行宰相之职时。武则天问他:“卿在汝南有善政,然有谮卿者,欲知之乎?”谢曰:“陛下以为过,臣当改之;以为无过,臣之幸也。谮者乃不愿知。”大意是你在汝南有政绩,但有说你坏话的,你想知道吗?狄仁杰说,陛下认为我有过,我就改掉;认为我没有过,这是我的大幸。说坏话的人我不想知道。武则天感慨地说,狄仁杰是位厚道的长者啊!面对批评,我们不要说常人,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明君唐太宗也未必时时能坦然面对。唐太宗在位时不仅任用了房玄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还任用了著名的谏臣魏征,魏征一生进谏了200多次。有一次,唐太宗上朝,魏征进谏,言辞激烈,唐太宗很生气,下令散朝,魏征却上去一把抓住唐太宗的袖子说:“我还没说完呢!”唐太宗袖子一甩走了,回到宫中说:“我总有一天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劝他说:“今天魏征能够直言,正说明遇上了明主,我自当祝贺。”唐太宗便转怒为喜,厚待魏征。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悲痛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吾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唐太宗善于接受批评的博大胸怀。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不犯错误,健康的生命体不惧批评,就怕被永远的夸赞之声温柔地“按倒”,直至消亡尚不自知。苏共在拥有200万党员时战胜了法西斯,却在拥有2000万党员时亡党,教训深重而惨痛。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传家宝。然而,曾几何时,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与这个传家宝久违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尤其是在征求意见阶段,我们尴尬地发现,相当一部分单位在对上级领导班子提意见时,基本上没意见,有的也是不疼不痒的希望之类的套话。我们的各级领导班子真没有问题?群众真的没意见,非也。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好不好,愿不愿听取群众意见、会不会征求群众意见、能不能听进群众意见,是其中关键。不能聚焦“四风”,找准问题,消除作风之弊、思想之垢便无从谈起。为什么许多领导班子征求不到真诚尖锐的意见呢?因为提意见的人有顾虑。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狄仁杰那么仁厚那么坦荡,像唐太宗那样善于纳言。因为批评上级怕影响前程,批评同级怕关系难处,批评下级怕影响选票。如此一来,自我批评不疼不痒,互相批评谈谈希望;批评下级轻描淡写,批评同级躲躲闪闪,批评上级遮遮掩掩。这样的批评毫无意义。古人云,美言不信,信言不美,面对他人批评,谁听了都会脸红会出汗,尤其是经常浸泡在肉麻的表扬之中的人,反应也许会更激烈,甚至恼羞成怒,怀恨在心的情况也不能排除。一个人总是陶醉于别人廉价的赞扬中,如果不会自我反省,他是不会有太多长进的。同理,一个政党也是如此。希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能大兴党内民主之风,努力开展批评与1自我批评,让领导干部敞开胸怀多听逆耳之言,让干部群众能解除顾虑,真正地提出中肯的负责的意见。要让批评实打实,不要空对空;要有的放矢,不能打太极;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努力让每个党员干部从中得到教益得到提升,使党与群众的距离更近关系更融洽,使我们执政党的地位更加牢固。正确对待批评对于被批评这事,我想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时常会遇到,关键是如何去对待批评!我前不久读了一篇《正确对待批评》的文章,写得很好,谨将此文推荐给大家,与大家共勉!文章是这样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讲的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正因为人没有十分的完美性,所以注定要承受因自身的各种不足而导致的批评。正是通过别人的批评,才真正认识自己,正视过错,才能知事理,明得失,定方向。大家都是在从小父母批、上学老师批、社会朋友批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不同的年龄阶段,伴随的是不同的批评层次。我想,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不是别人对你怎样的褒奖,而是刻骨的批评!圣人曾讲过“闻过则喜”的道理,讲的就是人要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把别人的批评当作是一件有益于自己的事。人要通过接受批评,检视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才会思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