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两个月中考作文复习指导策略作文在中考语文试卷中所占比分较大,可以说作文的成败决定着语文考试的成败,决定着整个中考的成败,因此,在初三总复习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写作的指导。我们知道,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短期内一蹴而就,在这最后的两个月中,我们能给学生哪些有效的指导呢?下面,我从作文教学中写作前的指导,写作后的批改、评讲、升格,这四个环节中谈谈我们的做法。作文指导临近中考,不可能再进行某个方面的单项作文训练,只能从整体上指导学生怎样在现有的作文水平下尽量得高分。首先,我们调整作文稿纸的内容。作文阅卷,从中心、立意、选材、结构、语言几个方面评分,我们把“得分细表”印在作文稿纸上,提醒学生作文时要注意,争取每个方面多得分。其次,我们在作文指导中不断强调学生写作时谨记:一种体裁,两个原则,三字要求。一种体裁:只写记叙文,好好把记叙文复习好。初中生能力有限,很难写出精彩的议论文,与其不伦不类,不如一心写好记叙文。两个原则:1、选材要真实。真正能打动读者的,是那些你亲身经历有真情实感的小事,唯有真实才能动情。2、开头结尾要点题。力求能够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把事情交代清楚,开头结尾注意点题,结尾处要点明中心,保住基本分。三字要求:审题准,立意高,选材新,结构巧,语言美。审题准是基础,其它四个方面至少要在其中一个方面有亮点,这是每次作文训练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写作指导中强调最多的还是审题,中心把握地不准,作文也就超不过切入分。比如:我们校内阶段调研时,选用了镇江市去年一模试卷上的作文题目《快乐其实不简单》很大一部分同学虽然文章很动人,但没有超过切入分38分,让人扼腕叹息,原因就是审题不清,没有注意到“其实”二字,没能写出情感的变化过程。再者,我们在作文指导中提醒学生学会“作文的化用”。什么是作文的化用?就是将自己平日的佳作根据考试作文题目的要求,通过修、补、删、减、添等方式,使之变化成考试要求的作文。由于考试时间紧张,不确定性较大,作文要求较高,对于作文水平较低或中等的同学来说,现写一篇作文,顾此失彼,毛病肯定很多,如果成功化用自己平时的佳作,应该算是发挥了自己的最高写作水平。比如:有一位女生,初二成绩较好,初三成绩下滑了,她痛苦、迷茫,后来在妈妈的帮助下重拾信心,这位同学把这段经历写成作文,化用在《原来不简单》、《给自己一些》、《快乐其实很简单》三篇作文中。当然,平时作文训练还是应该鼓励学生多角度选材尝试不同写法,了解自己的优势,考试时选择最拿手的进行化用。作文批改我们一般都是教师批改与学生批改交互进行。1、教师批改。书面批改,做到“眉批、总批”相结合,这是最常用的批改方式。也可采用面批,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们保证一学期每位同学至少有一次面批的机会。2、学生批改。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自改的能力。”学生批改,是一种互助、合作学习过程,既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压力,又培养了学生动手、用脑等诸方面的能力。它包括互批和自批两类。互批形式有:一对一式。即每人负责批改一本。要求批改者认真对作文中出现的毛病进行纠正。大至篇章结构,小到词句标点进行全面诊治。批改者细心修改,被改者虚心求教,这对双方都有益。一对多式。即教师挑选写作水平较高、鉴赏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批改,再由该生对其他学生进行指导。这种批改形式相对准确、到位,教师也能够放心。多对一式。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四到六人一组,每个小组负责批改一篇作文。相互传阅对不同意见进行讨论、争辩,最后统一意见,商量应该怎样修改。这个过程能使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学会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思考;在争论答辩中发展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学生自批,教师不是袖手旁观,而要加强指导。第一次自改提一些要求,学生很容易就会修改;第二次修改再提一些要求……自改的次数多了,学生不仅掌握了写作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自改的要求理解得也越来越深刻。时间一长,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也逐步得到了提高。作文评讲从认知规律来讲,作文是感性认识(相对来讲),评讲是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