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化学与社会发展一.中考视点1.规律总结:此类题目具有起点高、落点低的特点,同学们只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具备了在新情境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即可顺利解答。2.考点分析:能运用化学知识与化学原理解答有关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和生活中的化学问题。3.命题趋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热点、地域文化、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前沿科技等融合在一起来考查,必将成为中考命题的热点。二.中考精讲例1.(2005·泰州)在范围内,对原子、分子进行操纵的纳米超分子技术往往能实现意想不到的变化。加纳米铜颗粒一遇到空气就会剧烈燃烧,甚至发生爆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纳米铜属于化合物B.纳米铜颗粒比普通铜更易与氧气发生反应C.纳米铜与普通铜所含铜原子的种类不同D.纳米铜无需密封保存解析:此题给出了纳米铜的有关信息,要求同学们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透彻理解题给信息的基础上,快速准确地筛选、提炼出有用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给出的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纳米技术是指用单个原子或分子制造物质的技术,主要是减少物质中的原子或分子数目,并不能改变构成物质的种类。因此,纳米铜与普通铜都是由同类铜原子构成的,属于单质,再根据题给信息可知,纳米铜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故需密封保存。仔细阅读和分析各选项,即可得出答案。答案:B例2.(2005·宿迁)2005年5月18日“西气东输”工程宿迁段正式开工,这对宿迁市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而又较洁净的气体化石燃料——天然气。请你回答:(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2)煤矿有时会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瓦斯的主要成分与天然气相同,写出瓦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3)另据报道,在我国南海、东海海底发现巨大的“可燃冰”带,“可燃冰”(CH4·nH2O)是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冰态物。若将天然气从其冰态物中分离出来,有两种方法:①在一定温度下,_________使气体从冰态物中分离出来;②在一定压强下,_______使气体从冰态物中分离出来。(4)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我们在使用能源时应树立“一要节约能源,二要进一步开发、利用新能源”的观点①下列各图中表示我国节能标志的是()。②有待继续开发、利用的能源有(至少写两种)_____________;③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一个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例子:____________;④请举出一个生产、生活中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例子:_________。解析:此题以“西气东输”工程为切入点;紧密联系当今社会热点——能源问题进行命题设计。能源危机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科学家为解决这一问题在不懈地努力已探索出多种途径,例如:开发太阳能、核能、氢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能源;合理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等。该题考查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们通过答题增强节约能源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培养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1)(2)两个问题并不难,对于问题(3)的解答,关键是抓住题中所给“可燃冰是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冰态物”这一信息,欲使天然气从冰态物中分离出来,应采取与形成条件相反的措施;问题(4)中的①和②较简单,③和④的回答需结合物理知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例子常见的有碳、氢气、天然气等物质的燃烧过程、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例子,常见的是电池充电、电解水等。答案:(1)(2)(3)①减小压强②升高温度(4)①C②太阳能、氢能、风能、地热能、核能、潮汐能③等④电池充电或电解水等三.中考链接1.“群众利益无小事,食品安全是大事”。下列不会导致食品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做法是()。A.用干冰贮藏易变质的食品B.用报纸直接包裹食品C.用硫磺熏制辣椒、白木耳等食品D.用含亚硝酸盐的工业用盐腌渍蔬菜2.国家决定推广乙醇汽油的应用。所谓乙醇汽油就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混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燃料。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化合物B.汽车使用乙醇汽车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C.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