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康医疗现金流数据异常千万元经营性负债消失《红周刊》作者胡振明江苏伟康洁婧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伟康医疗”)是一家生产鼻氧管、吸痰管、吸引管、导尿管、引流袋等一次性医用耗材的企业,今年9月底报送了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拟在A股上市。招股书中,伟康医疗自称是高新技术企业,对此说法,《红周刊》记者在梳理其披露的相关信息时发现,该公司近3个会计年度(2014~2016年)研发费用合计总额1368.50万元仅占营业收入合计总额57803.80万元的2.37%,此外,伟康医疗也只是在2015年和2016年营业收入才超过2亿元。根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只有满足“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企业,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同期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3%”的规定才能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而就伟康医疗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发费用总额占营业收入总额的2.37%比例看,显然是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要求的。让人疑惑的是,伟康医疗是通过什么手段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呢(2015年至2017年)?当然,有关高新技术企业资质问题并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本文着重探讨的是伟康医疗库存、现金流和负债上的异常现象。库存数据异常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伟康医疗的库存商品和发出商品的合计金额分别是908.36万元、1142.99万元、1113.61万元和1307.94万元,其增减情况分别有234.63万元、-29.38万元和194.33万元,表面上看似乎看不出什么异常,但如果将库存商品、发出商品与产销情况作对比,库存增减的异常便悄然显现。在招股书中,公司一共披露了13种主要产品的产销情况,整体上看,产量和销量都很大,但期末库存较少,而且呈现单位价值低且数量多的特点。《红周刊》记者发现,虽然单独看每一种产品,各自对库存的影响都不大,但是加总之后,则差异就非常明显了。以主要产品“吸引管”为例,在报告期内,其产量分别有1268.78万支、2339.92万支、2655.59万支、1572.51万支,而销量分别有1149.34万支、2256.80万支、2503.56万支和1450.27万支,由此可知,“吸引管”产品的产量比销量多了119.44万支、83.12万支、152.03万支和122.24万支。在正常情况之下,这部分生产了而还没卖出去的产品将进入库存,使得库存商品(包括发出商品)增加相应的金额。根据招股书,报告期内“吸引管”产品的单位成本分别是每支1.88元、1.52元、1.47元和1.60元。结合单位成本和产销量之差,就可知道这种产品在报告期内对库存增减金额的影响,也就是使得库存分别增加了224.55万元、126.34万元、223.48万元和195.58万元。证券市场红周刊2017年10月23日用同样的方法,“换药包”产品在报告期内的产量为261.19万个、265.01万个、311.25万个和143.97万个,而相应期间的销量分别有222.95万个、264.24万个、303.28万个和139.04万个,由此得知产销之差有38.24万个、0.77万个、7.97万个和4.93万个,再结合单位成本每个3.50元、2.54元、2.73元和2.76元,最后也能测算出这种产品对库存的影响金额分别有133.84万元、1.96万元、21.76万元和13.61万元。同样的,如附表所示,通过13种产品的产量、销量、单位成本数据,得出各产品对库存增减金额的影响之后加总起来,可以知道合计使得库存商品(含发出商品)的增减金额分别增加了636.40万元、162.47万元、269.11万元和217.82万元。可让人奇怪的是,伟康医疗在招股书中披露,报告期内库存商品有890.53万元、592.42万元、630万元和688.37万元,同时,发出商品有17.83万元、550.57万元、483.61万元和619.57万元。由此可知,包括发出商品在内的库存商品在报告期内的增减情况是234.63万元、-29.38万元、194.33万元。把测算结果和招股书披露的数据作对比,发现2016年的库存金额理论上应当增加269.11万元,可实际的披露结果却是减少了29.38万元,竟然存在298.49万元的差异。而在此之前的2015年和此后的2017年1~6月也有差异,或许这是核算误差和非主要产品的影响所致,但不管怎么说,2016年出现了这么大的差额,还是需要公司予以相应解释的。诡异的现金流伟康医疗的库存增减金额存在无法解释的异常情况,那么与之紧密相关的营业收入、收款方面是否也存在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