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小练1.根据原文内容,对课文题目“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篇一律”指艺术中的重复。B.“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C.“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说在时间的持续、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D.“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即指音乐、绘画、建筑创作都在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与空间持续中的变化,即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A.“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的修辞手法。但本文中的“通感”则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B.虽然本文的副标题写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但文章重点是谈建筑。谈音乐和绘画也是为了谈建筑,如果没有了前文的音乐和绘画,那么文章倒数第二段里写到“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的说法就失去了依托。C.音乐是一种时间与空间持续的艺术,重复的是它的主题,变化的是它的变奏。舞蹈多是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几乎所有的舞蹈都在变化中有动作的重复。D.一切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建筑,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取胜,既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就像人民大会堂、故宫和颐和园。E.我们有些现代住宅设计存在弊端,要么眼花缭乱,要么一模一样。这就提醒建筑设计师们:单一的千篇一律不行,应该注意千变万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舒伯特的《鳟鱼》通过水波涓涓的伴奏,在不断地变化中表现鳟鱼在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的快乐。B.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以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很长的持续性,在重复之中闪烁着无穷的变化。C.李公麟《放牧图》通过无数匹马的重复,将这种变奏与主题形成简繁的强烈对比。D.首都人民大会堂用柱子的重复给予建筑以统一性和雄伟气概,这是它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今中外的建筑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它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B.艺术创作的持续性包括时间的持续和空间转移的持续。C.北京故宫体现了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的最高境界。D.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和艺术创作中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