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流程一、导入2′(幻灯片1)我们从描写西湖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知道了晴天雨天西湖有着不同的景致,(幻灯片2、3)而“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四景中,雪为最盛。今天,我们就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幻灯片4)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板书课题)15′1、结合注释,通读全文,知字音、明句读(幻灯片5)2、多形式诵读,能翻译全文3、整体感知文意(1)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括文章内容(回忆我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雪——奇景是日(更定)——独往——看雪绘景写人人——奇遇(2)齐读全文二、讨论探究,赏景悟情20′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要读出味道,读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要读出充满雄心壮志的豪迈;读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要读出忧国忧民的沉痛。那么,读本文呢,应该读出一种什么味道呢?(生读,师评)读本文应是一种什么味道呢?文中能发现这一个字。——“痴”。“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傻,笨,举止异常。痴字拆开来,外面是病,里面是知,了解事物到了病的程度,足见其痴迷。)(1)舟子是如何评价作者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幻灯片6)(2)相公为何而痴?痴行——独往——清高孤傲痴痴景——看雪——天人合一(幻灯片7)孤痴心——偶遇——超凡脱俗三、结束语3′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像张岱一样,陈子昂,登幽州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杜甫,登高作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柳宗元,寒江钓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人是孤独的,能面对孤独的人是充实的,人欢放纵是对孤独的逃避与慌张,面对孤独会体悟到人生的另一种真谛,超然物外,敢问苍天。人的尊严不是身居高官要职的显赫,也不是名利双收后他人的青眼,人得尊严是孤独的展现自我。再次齐读文章写景部分,感受作者孤独的尊严。《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强、痴”等字。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教学重点:1、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2、结合对背景的了解和对作者的理解,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理解作者蕴涵在文字之外的意味。3、“批文入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教学难点: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教学过程:一、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苏杭,你们肯定会想到西湖,我们在座的同学几乎都没去过西湖,没有亲眼目睹过西湖的美景,我们从描写西湖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知道了晴天雨天西湖有着不同的景致,西湖的雪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2分钟)三、读课文,整体感知(8分钟)1、读顺,读通(字音、句读)2、读懂四、找“痴行”谁痴?(张岱)你从哪里看出他是一个痴人呢?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分析此句)时间:“是日更定”大雪后三日晚上八点,(更定或可理解为拂晓)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痴,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人鸟声俱绝。”哪个词用得好?——绝?消失,此句中的“声”字能否换成“影”字?为什么?(不能,从听觉上着眼,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声的森然寒意。)想到了哪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篱翁,独钓寒江雪。张岱的这份“独”和柳宗元的这份“独”是否一样?——张岱的“独”是独自一人去看雪,柳宗元的“独”是贬官时心情的孤独。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舟子。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芸芸众生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