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困惑与建议随着新一轮的德育课程改革,我们的学校德育正呈现出崭新的风貌。生活德育已逐步在教师中深入人心,“回归生活”正成为人们在课程改革中共同追求的目标。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表述的那样: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众所周知,小学品德课的开设,对于引导小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但因为以下种种原因,品德课很难实现它的实际效能。在此,就老师们普遍存在的一些困惑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一些的观点和想法,以共勉。一、新课改下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困难1、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偏见,致使品德学科地位较低。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学科总体上还是不受重视,被学校领导、家长和学生认为是“副科”而备受冷落。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品德课太简单了,谁都可以教授。在很多学校,根本没有专职教师,只是其他学科教师代为讲授,或者干脆就只是课程表上的摆设——被其他学科占用,即使有的学校有专职教师,那也是从“主课”上“被退下来”的教师担任,试想,这样的品德课的教师队伍,怎么样才能做好品德课的教学呢?又如何实现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呢?鉴于以上,学科备受冷落,由此产生了诸多问题:(1)课堂教学时间不足。新教材设计的活动课时量较大,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地准备,学生和家长根本不重视,教师要求严格了,反而会招致家长和其他任课教师的不满,认为会占用孩子的主课学习时间影响孩子升学。因此,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上规定的活动要求进行教学,那么在有限的40分钟内完成教学内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为了保证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只好简化或取消课堂设计的部分活动。即使开展活动,因为学生准备不足,师生互动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只是为活动而活动,在师生互动环节,多数是师问生答,只是知识上的交流,而缺少师生思维的互动、情感的互动和心灵的互动,提出问题后又不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就失去了活动的意义,而且会导致整个教学过程显得零乱。(2)大部分学生只注重文化知识课的学习,不太重视对思想品德课的平时学习,对待学习好无兴趣,上课做其它学科作业、打瞌睡、谈天等现象不断发生,教师叫苦不迭。尤其是新教材要求学生更加注重将课堂所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几乎每一节课都要求学生做些课前准备,但许多学生并不重视,无形中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严重影响了课堂中学生的参与度。(3)由于上级评价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主要看这个学校的语文、数学成绩,品德学科并没列入在内,所以大多数学校在编排课程表时没有按上级规定的课时量编排。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很难保证保证教师在跟学生双向交流的同时,也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不到充分发挥。(4)学校品德方面的教研活动也少之又少,教师的专业发展缺少像语文、数学学科的平台。啥时间我们的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得到转变呢?2、由于对品德教师的全员培训也很缺乏,绝大多数任课教师对各教学段的课程标准并没有一个全面、清楚地认识,从而导致了教学的盲目性。一个学期下来,究竟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的教师并不十分清楚。3、教师整合教材、师生准备教学资料时感到力不从心。我们使用的教材是山美版,网络资源较少,相关教学资料匮乏,所以教师在整合新教材时感到力不从心,备课难度大,特别是在搜集资料上精力不足。我校学生大多是县城街道居民子女,还有部分是农村进城务工、经商人的子女,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局限性的主观因素,一些常规教学中常见问题的调查有时却很难完成,有的多以学生、家长、教师三方互动配合才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例如:在填写连心卡时课前课后反复强调了几次,下节上课时一看,我的天啊,几乎没有写的,要不就是瞎填,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人填上了一两项,几乎是异口同声的说家长不给填或者找不到相关资料,致使诸多调查均是效果甚微,有时这样的无功而返却恰恰错失了一次精彩的互动。这也是我的一些困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