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理清线索和小说结构,弄清小说情节上的伏笔和照应及其作用;2、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找出社会背景;3、通过过分析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导语: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汉语,我为你哭泣》,文章作者在当下中国母语式微的情况下,表达了对我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严重担忧。是啊,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学习和热爱本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反映爱国主义思想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一、析题:——“最后一课”关键在“最后”这一词上。谁的最后一课?为什么是最后的一课?它有什么意义?二、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法国小说家。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840年5月13日生于普罗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于巴黎。代表作:《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柏林之围》、《最后一课》。三、读课文,理线索,明结构【教学要点:学会寻找线索,并按线索划分结构】1.线索:最后一课2.结构:第一部分:开端(1-6)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发展(7-10)上课前第三部分:发展(11-23)上课第四部分:高潮和结局(24-29)下课四、分析课文㈠环境和情节1.小说的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有直接交代的,也有隐含在自然环境或其他描写之中。本篇小说就有这样的情况,请找出来,分析一下小说发生的社会背景。——第③段“锯木场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第④段“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打败仗的坏消息屡屡传来,法国的土地上有普鲁士兵(德)操练,这些描写实际上都是社会环境描写,表现了法国这部分领土已经沦丧,被普鲁士占领。小说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样的屈辱的背景之下。这里对社会环境的交代非常巧妙,同时设置了悬念,为下文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思想转变埋下伏笔。【教学要点:学会从小说的不动声色的描写中找出社会背景来】2.小说情节上为了更清楚,更具可读性,安排了许多伏笔,设置了一些悬念。请你从文中找出这些伏笔、悬念和照应。并说一说伏笔及照应在文中的作用。——伏笔和照应的作用: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谨。3.第2段和第3段首句的自然环境描绘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作用?——自然非常优美,清新,明快,恬静,这与国土沦陷的现实即社会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4.今日的上课前的课堂与往日比有哪些不同?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①以前总是吵闹,今天则很安静②以前老师很严厉,今天则很温和③以前老师穿普通衣服,今天穿了重要场合才穿的礼服④以前教室后排总是空着的,今天却坐了许多镇上的人,个个脸上都很忧愁总之,今天课堂上的气氛很严肃。——这说明阿尔萨斯人对这最后一课非常重视、珍惜。描写课堂的不同往日的气氛,烘托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和悲愤的氛围。5.第11段韩先生说“我的孩子们……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这些话有什么含义?——韩麦尔的话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人学习自己的民族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法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强调的“最后”一课,其实不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甚至对整个阿尔萨斯人来说,都是“最后”一课。6.第13段单独成段“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并且结尾用了叹号,这句内心独白表达了小弗怎样的情感?——单独成段,强调了小弗的悲痛与愤怒之情。7.第20段韩先生关于法国语言的论述如何理解?——这些论述表达了韩先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祖国和法兰西民族未来的无限信心。㈡人物1.通过小弗郎士的表现,来看一看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在上最后一课前后有什么变化)?上最后一课前⑴对老师的态度:怕⑵对学习的态度:逃学,但又能管住自己⑶对侵略者:认为普鲁士兵操练有趣,祖国观念不清,幼稚⑷对时事:“一切坏消息”知道打败仗是坏消息,有一定的是非辨别力⑸对他人的讽刺:“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知道这是一种讽刺,可以看出小弗有自尊心——以上这些都说明小弗是一个不爱学习、天真幼稚的小孩子,能管住自己,说明他有一定的自制力,有自尊又有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这是他后来思想转变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