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3.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体会刘老师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教学过程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1.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2.(出示作者的照片)这就是热爱生活、渴望激情的苏叔阳。他在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时有这样一段心灵独白:出示:(师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3.师引入: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让作者三十年都难以忘怀呢?让我们打开书本,还记得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学生回顾并板书: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4.这三件事中都有感人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作者表现人物的灵魂。这节课我们就去抓住这些感人的细节描写,品味人物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轻声朗读4——9自然段,思考:这三件事中,哪些细节描写拨动了你的心弦?圈划出有关字、词、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适当地作一些批注。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识刘老师。1.“笑”字的背后体会到了老师乐观的精神。2.“腾起”一词感受到老师的幽默。(板书:乐观开朗)3.(出示句子)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理解“酸涩”(“酸涩”中包含了同情和理解。)是什么让学生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乐观、坚强)谁能把我们的理解放进句子中读出来?这个句子中有个字用得非常传神,你们能找到吗?(泛)如果换成“冒”、“涌”感觉如何?(感受“慢慢产生、从心底产生”的复杂情感)通过朗读来表现同学们的这种复杂的心情吗?4.刘老师虽然身体残疾,但却那样的乐观幽默,他以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每一位学生,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作者。所以作者说——(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5.了解“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解刘老师1.交流老师写板书的句子,感受老师的坚强与敬业(1)“只靠着……站上好几个小时”刘老师是个残疾人,他完全可以坐下来给我们讲课,他为何不坐?“站上好几个小时”你感受到什么?(2)出示句子: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刘老师这样“撑地”“离地”“急速”?“转”容易吗这样的动作需要他——(竭尽全力)。这段话中连续两次用到了同一个字,是——“转”字,“转”对我们这些正常人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刘老师来说却是——(高难度的动作、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刘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从这儿你有体会到了什么?(敬业)2.如果你是懂事的学生,此时你心里会怎样想?又会怎么做或者怎么说?如果你是学生的家长,你会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3.指导读好这段话。是啊,这样的旋转让人刻骨铭心!谁来读一读?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让我们一起读!刘老师面前的已不是讲台,而是一座舞台,在苏叔阳的眼里刘老师不是在板书,而是在舞蹈!如果给这样的舞蹈取个名字,你会取什么呢?(生命之舞)从这生命之舞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坚强)4.刘老师就是这样,以残疾的躯体、顽强的毅力,辛勤执教,多么叫人心动!所以作者说:“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5.再次感受“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预设三: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乐观幽默、敬业顽强的刘老师在作者的心中怎么也抹不去,可是让他印象最深的还是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形。1.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