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内容:第59—61页内容。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在观察、操作活动中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二)数学思考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问题解决通过动手操作和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四)情感态度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教学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主动参与学习。三、学法:自主探索,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四、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在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五、教学难点:能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1六、教具学具:1.教具:多媒体课件。2.学具:小棒、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七、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与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特征的愿望不断增强,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基础上认识图形,进行探索。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出示课件)1.请同学们来看以下几张图片。说一说图片上分别是什么?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2.导入新课。(1)上面图形你发现什么?(2)三角形有什么奥秘?让我们走进本节课内容。(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二、师生互动,引导探索1.三角形的意义。(1)探究活动一:让每个学生利用教师事先为其准备的三根小棒摆一个三角形。请你根据所拼三角形画在练习本,边画边想你是怎样画这个三角形的你画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画好,小组讨论后汇报结果。2根据学生汇报教师讲解,着重理解“围成”的意思。(2)让学生快速在练习本再画一个三角形。请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让学生思考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三角形。(3)出示课件,让学生明确三角形的定义。(4)出示课件: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指名回答。(5)出示课件:画出下面三角形的一条底边和它对应的高。让学生练习后点评。(6)介绍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及表示方法。(出示课件)(7)让学生在刚才画的三角形标出各部分名称。(8)让学生拿着刚才拼的三角形指出三角形各部分名称。2.三角形的高和底。(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再画一个三角形。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为了表达方便,三角形可以怎样表示?(2)用字母A、B、C标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出示课件)顶点A所对的边是哪一条?顶点B所对的边是哪一条?顶点C所对的边是哪一条?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让学生在刚才画的三角形,同桌互相指一指,各个顶点所对的边是哪一条。(3)明确三角形的底和高定义。探究活动二:出示课件,引发学生思考如何画三角形的高。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及相对应的高。3②出示课件,把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把另一个三角形擦掉。现在平行四边的高是谁的高,它的底是谁的底?如何来画三角形的高?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三角形的高及底。指名一个学生到黑板画出三角形的高及底,并试着描述它们的定义。出示课件,学生齐读三角的高和底的定义。③出示课件,让学生判断三角形的高画得对不对。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几条高?要求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在练习本再画出三角形2条高,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画。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可以作三条高。④三角形高的作法。出示课件演示如何画三角形的高。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组互相垂直的线段,体会三角形底和高的相互依存关系。⑤出示课件,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三角形的高。在画直角三角形的高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指一指,说一说是直角三角形的哪两条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小结:两条直角边是互相垂直,因此将一条直角边作为底,那么另一条直角边就是这个底对应的高。这两条直角边可以互为底和高。3.动手操作,体验、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1)出示课件,摆一摆再汇报。(2)出示课件:看看下图中哪有三角形、四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