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生平白居易是杜甫之后杰出的写实性诗人,中唐新乐府诗派的领袖。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写实传统,沿着杜甫所开辟的道路,进一步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写实性诗歌创作的高潮。他的思想丰富而复杂,儒道释杂糅,既存在着矛盾,又充满了人生智慧。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晚年居香山,故称白香山,又官太子少傅,故又称白太傅。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享年七十五岁。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年代,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虽然已经平息,但各种势力不断交锋,政权更迭频繁,他一生历经八个皇帝,这个曾经鼎盛的王朝已经开始颓败。白居易坎坷而漫长的人生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童年到三登科第;解褐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之前;元和十年俟罪浔阳到大和三年请长告分司东都前;大和初分司东都直至逝世。纵观白居易的一生,元和十年(815)的江州之贬,是他人生的分水岭,是他思想和创作由积极走向消极的分界线。此前是他“志在兼济”的时期,此后则“独善其身”。被贬江州前——“志在兼济”白居易的童年白居易也应算是早慧的“神童”,他五六个月大时,还不会说话,就已经认识“之”和“无”两个字了,五六岁便开始学写诗,九岁便能辨识汉字声韵,已精通诗歌声律了。而且白居易也很刻苦用功,他昼夜勤学,以至于长时间读书读得口舌生疮,不停地写字,写得手肘都长了茧。白居易十二岁时,家乡爆发战乱,遂与家人至越中避难。他在越中,发愤读书,为应进士第做准备。他此时所写的诗作深沉老到,已经显示出优异出众的诗歌创作才华。十五岁时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曾引出过一段文坛佳话。《幽闲鼓吹》记载:“白尚书应举,以诗谒顾著作。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顾况对他说,长安的米价很贵,你要在长安居住下去,站住脚,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打开他的诗一看,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白居易的三登科第经过多年的刻苦攻读,精心准备。到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二十九岁时,“以进士举,一上登第。”在同榜进士十七人中,白居易年纪最轻,且排名第四。在唐朝,进士及第并不能马上授予官职,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而已。白居易要想取得官职,还需要参加由吏部组织的更高级别的“拔萃科”考试。贞元十八年冬天,白居易再次赶赴长安,参加了拔萃考试。翌年三月发榜,同科及第八人,他位居甲等,与元稹一同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这一官职负责校对工作,虽然官职不高,但在校对过程中可以学到很多古文经典,为以后做行政类工作打下基础。唐代很多诗人大官,都是出身校书郎。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唐德宗驾崩,顺宗李诵即位,年号永贞。随后,政权动荡,革新派发动了一场如火如荼的“永贞革新”,以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白居易的好友刘禹锡、柳宗元等也参与其中。白居易对此也是十分赞赏,只是官位低微,未能参与其中。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三十五岁,任期满,闲赋在家。朝中与他熟识的官员大多因“永贞革新”被贬,为了得到新的任职,他参加了当年的“才知兼茂明于体用科”考试,被任命为盩厔尉(zhōuzhì今陕西周至)。这就是白居易颇为自矜的“三登科第”。对自己在科场的连战连胜,白居易虽颇自矜尚,但并不夸张。既然没有可资凭借的“外援”,那就只能靠自己超人的才华与执着的奋斗,再加上侥幸的机遇。其中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他所具有的那种执著追求的进取之心和刻苦勤奋的务实精神。因为唐代科举,要考诗赋、判、策论。如前所述,白居易自幼对诗赋勤于研习,才华早著;至于判与策论,因为是科场必试的内容,一般士子在考前当然也要练习写作和准备,但是,准备得像白居易那样精心,那样充分,那样完备,却极为罕见。今存《白居易集》中的《百道判》101道,《策林》75道,都是他在应拔萃与制科之前的备考和练笔之作,却因为写得文词华赡,内容精审,成为当时和后来应试者的范作,被奉为程式而广为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