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街市》一、教学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主题,理解诗歌中写实与想象的自然结合。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及诗中所描绘的天街美好的生活图景。3.通过诵读、品味、谈论,探究诗歌的主题。(二)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理解并积累诗中的生字、生词。2.理解诗歌的主旨及自然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培养想象和联想的能力。3.有感情地背诵诗歌。(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的主题,体会作者对自由、幸福、光明、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黑暗现实生活的不满之情。2.通过朗读训练,体会诗歌语言的节奏感与和谐美。二、教学内容分析:1.《天上的街市》,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本现代诗教学所需课时为1课时。3.《天上的街市》是我国新诗奠基人郭沫若在五四运动高潮过后所作,诗人用对比反衬手法,通过主观抒情和大胆联想与想象的折光,控诉了黑暗社会,同情了劳苦大众,流露了他向往光明、追求幸福、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真挚情感。诗人通过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唤起人们,特别是当时的青年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斗争。《天上的街市》,既是光辉的理想赞歌,也是黑暗现实的丧曲。教读本诗,应引导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之后探究本诗意象的特殊含义,理解诗人的情怀,学习想像、对比反衬写法,尝试运用此法进行诗歌创作。三、教学重点难点:1.朗读诗歌并背诵,要分清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四、教学过程: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音频播放音乐《鹊桥七夕》)1.多媒体显示:唐代杜牧的《秋夕》、宋代秦观的《鹊桥仙》。2.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了杜牧与秦观的诗词,放声有感情地读一读。3.师:从杜牧、秦观的叙述里,你们读出了什么?4.师:仰望星空,你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辽阔的苍穹,闪烁的星斗)5.师:有一位名叫郭沫若的作家,他也喜欢仰望星空,他望见了美好的一幕幕,于是写下令人神往的《天上的街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的世界,领略天上景,感受人间情。㈡了解背景,认识作者师展示课件:1.作者名片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我国现代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等。2.背景资料1914年,郭沫若赴日本留学,1921年和1922年这两年中,他三次回国。《天上的街市》写于第三次回国时。那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对五四运动后祖国新面貌的美丽憧憬,以及希望通过个人努力以达到社会进取的愿望陡然破灭,陷入了苦闷伤感中,他感到极大的愤怒,于是写下了《天上的街市》。㈢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配乐朗诵。(播放音频资料)2.教师出示朗读提示,学生听音乐自由读。(课件)(附朗读提示:①轻松、柔和、舒缓的朗读,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②渗透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③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重音)3.请一同学配乐朗读,同时大家思考:这首之中,诗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象?(课件)﹡学生回答后明确:看到了街灯、明星,想到了天上的街市;街灯与明星是写实,天上的街市是想象。㈣品味第一小节1.问题探讨:第一节是写实,写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明确:人间的夜景。2.学生讨论:“街灯”与“明星”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共同点是“无数”和明亮,这种街灯与明星相映成趣的艺术手法,创造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诗作开头由“街灯”到“明星”这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联想,吸引着读者的视线从人间到天上,为下文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好了铺垫。(学生说出来,老师整理。)3.老师出示知识卡片: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由此及彼,有相似点。(课件)4.学生齐读第一节,体会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㈤品味第二、三、四小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