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点滴做法余宝明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对课堂的精心设计与取舍;在于学生学习的自主高效,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实践活动,又能有大量的知识积累,使得单位教学时间内的教学效率达到最大化。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呢?一、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么,他就不会有什么学习效率。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大,学习的效率就越高。其实从老师的角度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是很多的。例如,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因素,精彩的导入,课堂中采用多教媒体手段,改变学习形式等,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让课堂变得高效。教师可以娴熟的朗读技巧“示范”朗读课文,以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学生朗读做好情感上的准备。如在教杜甫的《兵车行》时,我引导学生在听老师吟咏诗歌的同时,想象官吏到处捕人、父母妻子相送、哭声震野的摧肝裂肺的图景,感受“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怨愤之情。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能在诵读吟咏中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二、善用鼓励,让课堂变得和谐。讲课时要穿插些大家感兴趣的东西,比如时政、时尚、文坛掌故等,这样课堂不会那么沉闷。讲课时若发现有人走神,最好以一种幽默含蓄的方式提醒。最好的课堂氛围就是让学生感觉不到压力,上课是来吸收知识,了解未知的东西的,能调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最好。我经常用表扬的方法来鼓励学生,比如:动作最快的同学,表现最聪明的同学,最团结的小组,最会听讲的,合作最好的同桌等等。三、朗读激趣,让课堂变得有情。语言的美感给人的精神享受常常使人乐此不疲。但是不论是听别人朗读,还是自己朗读,如果没有一定的语言艺术素养,即使听到好的朗读,自己也只是茫然。因此,教师在布置朗读前对课文的讲析要尽量讲究语言的抑扬顿挫,而对学生的朗读,一开始则不宜要求太苛刻,要让学生在朗读时没有思想包袱,要让学生在朗读的整个过程有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此外,朗读时也可选择一些意境接近的乐曲来播放,在音乐的配合下朗读,可大大地扩展想象的范围,提高悟性,触发情感,净化心灵,还能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增强朗读效果。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之情,陶渊明《饮酒》的淡雅之情,都应读出味来。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开头部分用了一个基调悲愤、沉痛的长句,朗读时就宜用缓慢、低沉的语调。作者在写到当局的凶残和流言家的卑劣时,用了一连串短句,朗读时就宜用高亢、激越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的愤激之情。四、质疑交流,让课堂变得有理。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硬“灌”。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要学,学习的效果肯定也会提高。作为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理应牢固树立这样一种理念,那就是让学生一边接受语文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一边通过课本上的佳作名篇,引导他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感悟、去鉴赏,去分析评价,借以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观点和价值取向,养成观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例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应立足其独有的意象和精当、形象的用词,让学生弄懂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