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完成在即、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历史交汇点。在这样一个重要时点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就,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挑战,战略谋划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前瞻确定“四个全面”新布局,系统部署“十四五”时期重点工作,对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刻把握发展规律,衔接制定现代化建设新目标在深刻分析我国发展阶段和内外部发展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了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和未来十五年远景目标,更加突出在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释放增长潜力。“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6年-2019年间,我国GDP增速年均值为6.6%。今年面对百年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全年预计实现2%左右的增长,是世界上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明年经济有望继续回升向好。综合多种方法测算,整个“十四五”时期的潜在经济增速,预计比“十三五”时期略有回落,大体可以保持在5%左右。设定与潜在增长水平相应的发展目标,将更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民生福祉和国家治理效用等方面建设取得扎实成效。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和未来十五年的远景目标,是有机衔接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9年全球共有35个发达经济体,这些发达经济体的人均GDP均值为48396美元,中位数为42379美元。35个经济体当中,卢森堡最高,人均GDP超过11万美元,拉脱维亚最低,人均GDP为17772美元,排名在后十位的发达经济体人均GDP均值约22000美元。过去二十年,按不变价美元折算,发达经济体人均GDP增速年均为0.7%。若未来十五年发达经济体继续以此速度增长,到2035年我国人均GDP预计要达到2万美元,即在2019年的基础上翻一番,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适当考虑到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升值,未来十五年我国GDP年均还需要增长4%左右。由于潜在增长水平会随着发展水平提升而自然回落,分阶段看经济增速会呈现前高后低的特征,这意味着实现“十四五”目标将为实现远景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而远景目标又是“十四五”发展成效的自然延伸。要跨越人均GDP从一万美元到两万美元的坎,需要继续付出艰辛的努力。过去四十年,人均GDP超过两万美元的经济体仅增加16个,不少国家在迈过一万美元关口之后,不仅没有乘势而上,反而出现了较大反复甚至倒退。当前,国际形势进入动荡变革期,全球力量对比格局显著调整,保守主义、单边主义倾向抬头,传统国际治理体系受到很大挑战,全球化进程面临更多逆风逆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挑战增多,发展机遇期的内涵深刻变化。国内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创新、民生、生态、三农等方面的短板较多,重大改革推进任务艰巨,社会治理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要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任务,并为完成2035年远景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就需要深化认识和充分把握新发展阶段的规律性特征,趋利避害,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首先布局沿海开放,采取“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方式,将国内低成本土地、劳动力与国际上的资金和技术结合,打通外循环、牵动内循环。随着国内市场规模逐步扩大,资本和技术积累能力上升,我们又强调“引进来、走出去”和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加注重内外平衡。现在我国经济体量已稳居世界第二,拥有超大规模市场和产业门类齐全优势,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多年超过30%,具备了打通内循环、促进外循环的条件。同时,美对我围堵升级和疫情阻隔,产业链供应链受到干扰,全球化动力不足,作为一个大国,经济发展的支点还是要依靠畅通内部经济循环,挖掘和提升内部潜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结合起来。要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积极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不断提升强大国内市场优势。我国国内商品零售规模接近6万亿美元,与美国最终商品销售规模大体相当,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