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戏曲:是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以语言表演为中心,是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美术等众体皆备的综合艺术。2、戏剧:是一种以演员通过说、唱、歌舞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等,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方面的综合艺术。3、曲:指可以歌唱的乐府,是广义的概念;具体的讲是金元时期产生的一种文体,“曲”又称“词余”、“乐府”。4、散曲:是宋元时期吸收民间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乐曲渐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分套数和小令)5、小令:即叶儿,文学上是一支曲,一首词,独立的一支曲叫小令。6、词与曲的异同(区别):同:①长短句的形式②都可配乐③讲究不同声韵,讲究自成声韵异:①音乐不完全相同②名同实异(如《满庭芳》)③用韵加密,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平上去互叶④曲有衬字⑤曲没有双调、二迭、三迭⑥大量词牌和曲牌名的不同7、套数:是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相连而成的一组曲,具有小令的特点,但保留自己的特点:有尾声、曲子只能在同一宫调中选用、一韵到底、调数可多可少。8、元杂剧:在金元本和诸宫调的积极影响下,吸收了其他多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比较完整的戏剧形式,它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六方面的元素,人称第七艺术。(在元杂剧中产生了散文和韵文相结合的剧本)9、元杂剧繁荣的原因:①社会原因:ⅰ元代民族矛盾尖锐ⅱ知识分子地位低下ⅲ金元表变乱中有一部分文化素养较高的妇女沦为优伶ⅳ城市经济发展为杂剧繁荣提供条件ⅴ元代疆域扩大,民族交融促进元杂剧发展ⅵ元朝统治者崇尚歌舞娱乐,对元杂剧流传采取放任态度②文艺内部原因:极重观点:巫觋说、俳优说、歌舞说、多元说、傀儡戏说ⅰ戏曲起源:起源为形式,来源为内容、古代戏曲起源为劳动(劳动说),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劳动过程的模仿。唐前孕育期(如《东海黄公》《踏摇娘》)、唐宋金形成期(有杂剧、滑稽戏、参军戏)、元成熟期、明清高峰期(《桃花扇》、《长生殿》)10、杂剧体制Ⅰ剧本要素⑴曲词①曲调:是旧时乐曲音调的总称,以道光为界分为两类,道光前称曲联,道光后称板腔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南吕调、双调、越调⑵宾白(即情节):两人说唱曰宾,一人自说曰白⑶科范:剧本规定的主要表情、动作和舞台效果Ⅱ结构⑴杂剧分折:一本四折、五本二十一折(《西厢记》)、正名、题目⑵楔子(原指小木片):介绍人物⑶角色:旦、末、净、杂11、元杂剧作家作品剧目:《太和正音谱》、《元曲选》、《元人杂剧选》、《元刊古本杂剧》、《元曲外编》分期:以1300年为前后分期(大德年间)特点:A:前期(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等人作品)特点2①元杂剧有80种左右,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塑造了一系列勇于反抗、活生生的人物形象②元杂剧的语言以北方话和中原地区的口语为基础,吸收民间讲唱艺术的营养,具有质朴、自然、生动、泼辣的特点③元杂剧是当行本色,由于其与舞台的演出联系十分密切,接近生活语言,少用典故和华丽的修辞手法,艺术风格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B:①后期元杂剧的创作中心移向杭州,作家南移是杂剧创作衰微的原因之一,后期的杂剧作品缺乏前期作品的真实性。代表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乔吉、秦简夫,他们的作品以爱情剧、文人事迹神仙道化剧为主,追求功利、语言的华美和情节的曲折离奇,失去了前期作品的浑朴、犷悍以及平易亲切的韵味,所以元杂剧前期价值更高。②作家南移后,杂剧创作脱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杂剧在南戏的并存中逐渐发生了变化,元杂剧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微。12、关汉卿(号己斋,1229-1297(1307),大都人,太院伊尹)众说纷纭,生平不详;多才多艺,放荡不羁;同情人民,桀骜不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贾仲名《录鬼簿编》作品:公案剧《窦娥冤》;爱情戏《拜月亭》、《救风尘》、《谢天香》;历史剧《单刀会》、《西蜀梦》艺术成就:(地位)①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作品涉及到现实生活中很多重要矛盾,塑造众多人物形象,特别是妇女形象,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