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完成《贵州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任务目标,依据《“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与形势(一)“十二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效创新驱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引擎,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更是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内在动能。“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科技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部分指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十三五”时期的科技创新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十二五”时期,贵州省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全社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年的39.83%上升至2015年的45.42%,增加了5.5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10年的853.94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2820.82亿元,年均增速为27.85%;专利授权41577件,年均增长35.5%,有效发明专利5428件,年均增长27.4%;全省技术交易额从2010年的21.90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177.21亿元,年均增速为52.0%。——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推进。着力探索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制度改革,在公益类科研院所服务科技园区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出台了《支持贵州科学院、贵州省农科院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试点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八条措施》;新增科研事业编制2000名,用于科研院所的改革发展;新成立贵州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贵州省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贵州射电天文台、贵州省核桃研究所、贵州省旅游产品研发中心,完成贵州省中科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与贵州医科大学的整合工作;将原有近30个科技计划调整为基础研究计划、科技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成果应用及产业化计划、科技平台及人才团队建设五大计划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创新平台开展绩效评估;加大科技创新后补助力度,省级财政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约40%用于科技创新后补助,在全国率先实施普惠式科技创新券后补助政策。——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健全。全省现有3个省级高新区和1个国家级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51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8个,可持续发展试验区19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31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园区)25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3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9个,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院士工作站59家,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6家;“特种化学电源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低品位磷矿及其共伴生资源高效利用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大学国家科技园”、“贵州师范大学国家科技园”先后获批建设,实现了高端创新平台建设的再次突破;“贵阳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通过科技部批复,成为全国第三个国家级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贵阳火炬软件园成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大学2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上升为国家级;省遥感中心成为国家遥感中心贵州分部,中科院普定喀斯特岩溶观测站建成投入使用。——科技合作领域深入拓展。争取国家支持,积极开展与大院名校合作。与科技部开展了3次省部会商会议,积极争取科技部出台支持我省科技发展的政策;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中国热科院签订省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与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机制,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搭建了一批创新平台,聚集培育了一批人才,实施了一批科技项目,形成创新合力;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从无到有,开创了贵州高位承接东部、发达省市高技术园区产业战略转移的新模式;先后同全球50多个国家开展了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美国极特先进科技有限公司、英国巴茨医学院入驻贵州,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立项实施;各市州对口城市帮扶活动为贵州引进、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