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明天富源县十八连山镇乐晔佳幼儿园李虹可以说,人从出世那一刻起,开始了社会性发展。所谓社会性是指儿童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掌握和遵守行为规则以及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幼儿期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一名不足六岁的孩子学到的对他人的态度和社会经验将显示他一生的社会行为的特征,而且后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保持或包含了早期已经产生、表现出的行为。幼儿期是走向社会的开始和很重要的时期,这就提醒我们要特别注意幼儿社会性的早期培养。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环境和人为因素:如高层住宅,缺少伙伴关系;父母忙于工作,交往限制;电视电脑等,扭曲着儿童天真快乐的天性,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产生了不会合作,不会交往,社会行为能力缺乏等问题。所以我们幼教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促进社会性的发展。下面根据自己的实践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体会。一、与家长配合,共同促进幼儿依恋行为的发展幼儿依恋行为是儿童与其主要教养者(一般为父母)之间的一种强烈的持久的情感联系,它是幼儿社会性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期是孩子与父母形成依恋,建立感情消除孤独感情的最佳时期。如果这一时期他们的情感需要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孩子的心理必然变得孤僻、冷漠、固执,从而导致其社会性发展的障碍。我们班里有少数孩子有性格孤僻,沉默寡言,随心所欲,脾气暴躁等心理畸形。通过了解调查,我发现他们的家长有的由于缺乏婴幼儿培育的科学知识,只重视孩子的身体症状而忽视了孩子的1精神要求;有的因为工作繁忙而疏于与孩子的感情交流。针对这些情况,我便和家长有意识的对幼儿依恋行为进行培养。首先,请家长要保证每天至少有半小时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做游戏聊天讲故事;并要经常带孩子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去;要正确回答孩子的提问,不能和不便回答的要和蔼的加以说明;同时我还定期在“家长园地”里摘录一些有一孩子全面发展的文章与家长共读,并请家长们把自己的感受经验互相交流。经过一段时间,我欣喜地发现,这些孩子变得天真活泼,依恋老师,团结同学,班里的气氛越来越融洽,孩子们一个个也显得那么幸福和快乐。一天丁琳小朋友趴到我耳边说:“李老师,爸爸妈妈可喜欢我了,最爱和我玩”说完用力亲了我一下。望着丁林天真的样子,你真难想象到她原来是个那么的孤僻不合群。二、培养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能力与人交交往是人所特有的社会性需要。幼儿与同伴之间能友好相处、交往,会使他有更多的朋友,得到更多的帮助,生活也会更加丰富多彩,愉快而充实,这对幼儿将来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是非常有益的。但是,在教育中我发现幼儿之间的社会交往不是尽如人意,教师刚把积木放在桌子上孩子们就蜂拥而至抱去一部分,即使积木少,不能拼成完整的的物体也不愿意与别人一起合作,当要求他们要分享、谦让、友好、不要抢夺时,孩子们多要求对方服从自己,缺乏忍让奉献精神,教师的要求往往效果不明显。鉴于上述情况,我试着从以下方面入手,有意识的引导幼儿进行主动积极的交往。首先,增强自由活动的空间,为幼儿提供社会性交往环境,给幼儿更多的交往机会。每天来园后,幼儿有较强的交往愿望,我就把清晨中午来院后45分钟作为幼儿自由交流交往的时间;课前课后,喝水喝奶,看图书时,不准说话不准离开座位等一些纪律全部免除,幼儿在这段时间里可以轻声自由交谈交往;在课堂教学中灵活穿插交往内容;同时,我在活动室精心组织了“娃娃2城”“灵巧的手”“小餐厅”等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结伴,尽情玩耍,加强幼儿之间的沟通。其次,注重在角色游戏中培养交往能力。众所周知,“幼儿期是游戏期”学龄前的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幼儿通过游戏,模仿和再现社会生活。游戏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角色的这一作用则更为突出。在游戏的指导过程中,教师要确立幼儿的主导作用,让幼儿自己选择游戏情节,自己选择游戏角色自己选择游戏道具,自己选择游戏伙伴。孩子们在各种各样的角色游戏中,自由的进行交往。并且根据幼儿不同的认知水平,我将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