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大运河上的人文古城——淮安VIP免费

大运河上的人文古城——淮安_第1页
大运河上的人文古城——淮安_第2页
大运河上的人文古城——淮安_第3页
大运河上的人文古城——淮安摘要:江苏淮安处于中国南北分界线上,既有南方的温婉又有些北方的豁达,有带有柔情的淮戏也有豪放的淮海戏。为江淮流域的古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也是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的发源地。关键词:历史发展戏剧淮菜一、历史渊源淮安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历史上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在明清两代,文人辈出,淮安河下古镇,就曾被誉为“进士之乡”,这里甲第相望,园亭林立,成就了河下明清两代历时三百余年之繁华兴盛。当年盐荚盛时,河下诸商均以华侈相尚,莫不璧衣锦绮,食厌珍错。其第宅、园亭、花石之胜,斗巧炫奇可比洛下,第宅园亭之众,竟有117处之多,在文化史上传为佳话。如今,淮安还保留有吴承恩故居、刘鹗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韩侯祠、明祖陵、周恩来纪念馆、青莲岗文化遗址、清晏园、慈云寺、清江大闸、周恩来故居、韩侯钓台、淮安船闸、镇淮楼、胯下桥、古楚淮阴牌楼、龙亭、甘罗城、惠济祠、漂母墓、韩侯故里、郑文英墓、京杭大运河、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早在五六千年前,市境就有先民们活动的踪迹,并留下载入史册的“下草湾文化”和“青莲岗文化”遗址。夏商周时期,市境已获相当程度的开发,“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既有邗沟沟通江、淮,又有陆上干道—善道通达南北,故成为春秋战国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先后为吴、越、楚所有。秦统一六国后,市境始置淮阴县。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淮安人民蜂起响应。著名军事家韩信即于此时仗剑从戎,立下赫赫战功。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筑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护农田,并修破釜塘灌溉农田。秦始皇修筑的驰道自境内穿过,陈登则筑邗沟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由此,承平之年,境内手工业和商业比较繁荣,文化也发展到较高水平,汉代兴起家学和私学,并涌现出一批文学大家。魏晋南北朝时期,长年战乱带来“江淮之间,赤地千里”的凄惨景象,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南齐永明七年(489年)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隋唐五代时期,境内长期处于安定的环境,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和重新繁荣。其间大运河的开凿和淮北盐场的建滩对市境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隋大业年间,自洛阳至扬州的漕运要道——大运河凿成,境内则成为漕运重要孔道。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设置官署,委派大员掌管、督办漕运。唐初,涟水成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楚州、泗州成为运河沿线的两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北宋年间,境内较为太平,漕运、盐运得到进一步发展。政府鼓励垦殖,修复和增建灌溉设施,引进推广“占城稻”。“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女”,正是这一时期的生动写照。南宋和金、元对峙时期,市境再度成为前线,遭受兵火的长期荼毒。经历长期战乱,市境一片凄凉。而由黄河夺淮带来的频繁水灾,又使市境雪上加霜,益加萧条。宋元时期,境内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发展,府、州、县学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文化名人也颇多,如著名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等。明清时期,境内置淮安府。明永乐年间,淮安漕运又兴,清江浦开始兴起。明中叶以后,黄河全流夺淮,境内水患愈演愈烈,农业衰落,鱼米之乡的盛景不再。明清两朝都委派大员驻淮治河。以清江浦河轴心的两淮城市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进入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两淮城市的繁华,带来了人文荟萃的局面。明清两朝仅山阳(今淮安区)一县就有进士200余人,河下镇还出了状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话。这里还产生了《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著名经学大师阎若璩,“扬州八怪”之一的花鸟画家边寿民,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温病条辨》的作者吴鞠通等一批名人。民国时期淮安府撤销,市境大部始属淮扬道,后属淮阴行政督察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境内成为重要的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苏皖边区政府等都曾驻节境内,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彭...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