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文件,版权追溯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1.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12教学重点/难点/易考点2.1教学重点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2.2教学难点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3专家建议时间、长度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理量,我们经常和他们打交道,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的情况去理解、感悟时间和长度这两个物理量。加快学习。注意物理量的主单位,单位之间的换算。另外在长度测量中,尤其要注意测量值的精度——估读一位。如果用刻度尺读出读数为1.10cm,那么1.1是精确值,后面的0是估读位。能够从现实生活出发,解决一些抽象的题目。4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小组讨论5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用直尺、计时器等6教学过程6.1引入新课【师】看下图,同学们觉得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2【生】不一样大。【师】凭感觉看,是不一样大,那么大家拿出手头的尺子或者选择一根绳子作为参照物,来测量测量两个圆的大小。【生】两个圆原来是一样大的。6.2新知介绍一、长度的单位【师】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长度的单位——米,也学习了米的相关进率。下面我们来总结: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m)、分米(符号为dm)、厘米(符号为cm)、毫米(符号为mm)、微米(符号为μm)、纳米(符号为nm)。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师】下面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5.2m=5.2m×100=520cm3【生】5.2m=5.2×100cm=520cm【师】对,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二、长度的测量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师】从这幅图里可以看到,我们熟悉的常用的直尺,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8cm,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8cm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最小刻度)是0.1cm。【师】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师:首先请同学们测量一下物理课本的长度和宽度,在测量过程中总结一下使用刻度尺的方法。A: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两条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的距离,它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B:使用中: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记录时,结果应包括读数和单位两部分。4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下图所示)。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下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读值。图4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师】下图中木块长度是多少?【生】答:2.77cm。测量误差5【师】在刚才的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的测量结果有稍微的差别,但是我们的测量方法却都是正确的。之所以有差别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最后需要进行估读,估读就难免有大有小。这就形成了误差。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师】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