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生物的进化Question:1.可遗传变异包括哪些?3.可遗传变异有什么意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2.以上几种可遗传变异分别发生在哪些生物体?•基因突变:普遍发生在一切生物体•基因重组:有性生殖的生物体•染色体变异:真核生物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是生物进化的源泉。4.生物是如何进化的?进化的理论有哪些?生物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P2生物的进化第一节: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1.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2.现代达尔文主义(杜布赞斯基)(2)意义: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3)不足(局限性):无法解释遗传变异的本质和自然选择如何对遗传变异起作用。(1)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种群:_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库:一个生物种群中全部个体所用基因的总和。思考:一个池塘里的鱼是否为一个种群?草原上的一群山羊和绵羊是否为一个种群?(1)内容:过度繁殖:前提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原材料适者生存:结果P3生物的进化第一节: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2)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在该位点可能出现的比例。完成“积极思维“(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基因型频率:某基因型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例。A的频率=A的个数A和a的总数AA的频率=AA的个体数个体总数a的频率=a的个数A和a的总数aa的频率=aa的个体数个体总数小结:一对等位基因:A和aA%+a%=1AA%+Aa%+aa%=1A%=AA%+1/2Aa%a%=aa%+1/2Aa%种群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第11页)1.根据基因型2.根据基因型频率P4生物的进化第一节: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2)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例题:某植物种群,其中AA的个体为30%,aa的个体为20%。(1)该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分别是多少A%=30%+1/2×(1-30%-20%)=55%a%=1-55%=45%(2)若该植物群体自交一代后,A和a基因频率分别是多少?(3)该植物群体自交一代后是否发生进化?aa(12.5%)AA(30%)AA(30%)Aa(50%)AA(12.5%)aa(20%)Aa(25%)aa(20%)AA(42.5%)aa(32.5%)Aa(25%)自交后代:自交后代:A%=42.5%+1/2×25%=55%a%=32.5%+1/2×25%=45%P5生物的进化第一节: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2)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迁移、遗传漂变遗传漂变:在一个小的种群内部,基因频率的随机增减甚至丢失的现象。种群很大时,遗传漂变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在一个大的,个体之间随机交配的生物种群中,没有以上影响因素,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不发生变化。——哈代温伯格定律此时,若:此时,若:A%=pa%=q(p+q=1)A%=pa%=q(p+q=1)则:则:AA%=pAA%=p22Aa%=2pqaa%=qAa%=2pqaa%=q22上述种群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一般的,在一个较大的种群,较短的一段时间内,上述种群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一般的,在一个较大的种群,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可以认为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不发生变化可以认为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不发生变化。(达到遗传平衡)。(达到遗传平衡)P6生物的进化第一节: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思考:桦尺蛾从19世纪到20世纪是否发生了进化?桦尺蛾进化后是否变成了另外一种生物(新的物种)?(4)物种形成的机制:突变、选择、隔离物种: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在自然状态下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一群生物体。隔离:阻断生物体之间的基因交流。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阅读“积极思维”(桦尺蛾与自然选择)思考:(1)为什么桦尺蛾在19世纪时S的频率很低?(2)为什么桦尺蛾在20世纪时S的频率升高?总结: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思考:长期使用抗生素,病原体对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的原因?(第12页)P7生物的进化第一节: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4)物种形成的机制:突变、选择、隔离隔离(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形成,表明新物种产生。3、中性突变学说(木村资生)中性突变对生物体既无害也无利。积累生物大分子中性突变生物性状改变自然选择生物进化4、生物进化理论的意义:原种变异1变异2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