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复习方案(第一轮)专题课件福建省东山二中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第1讲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第第11讲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讲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象第1讲│考情分析[考纲在线]新课标《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D级。[考情透析]诗歌中的形象是古代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之一,考查时常要求考生概括形象特征、分析形象意义,考题一般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考情分析第1讲│真题体验1.[2011•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选自《陈与义集校笺》)真题体验第1讲│真题体验【注】天经,姓叶,名懋;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讲│真题体验[答案]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光阴诗卷”,指的是生活情趣;寻“多病”“固穷”的老友,说明他重友情;“试春风”体现诗人的飘逸。第1讲│真题体验(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讲│真题体验[答案]示例: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宁静淡泊、顺心适意的感情。第1讲│真题体验2.[201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8分)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②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第1讲│真题体验(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1讲│真题体验[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2)示例: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景,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画的内涵。[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对于第一问,诗歌描绘的画面,可以通过对四句诗的理解分析加以概括,难度不大。第二问,考查诗歌表现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第1讲│真题体验该诗不同于一般的贬谪诗,曾自号“醉翁”的欧阳修并没有耿耿于怀,怨天尤人,郁郁寡欢,而是寄情于山水,悠然自乐。具体答题时,考生不但要细读诗歌,慢慢咀嚼,抓住“蛛丝马迹”,设身处地,合理推断,留意注释中是否有时局背景的介绍,了解诗人的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还应根据平时积累,进行综合思考,大胆推断,谨慎求证。对于本题而言,一些考生一看到注释中说“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就简单地判断该诗表达的是郁闷伤感的情怀。出现错误的原因,一是没有认真解读诗歌,二是没有利用初中教材中《醉翁亭记》所接触过的相关知识。第1讲│考点精讲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又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