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期末试题班级学号姓名一、选择题1.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面包变质B.冰雪融化C.煤炭干馏D.葡萄酿制成酒2.目前电力供应仍然紧缺,需开发各种资源发展电力工业,以下利用化学能发电()A.水力发电B.火力发电C.风力发电D.核能发电3.所有化学反应之所以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是因为在反应前后()A.物质的分子不变B.原子的种类不变C.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D.分子的种类、质量、数目均不变4.空气中含量较多,且性质稳定的是()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水蒸气5.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6.在空气中敞口放置的一瓶无水酒精,没有燃烧的原因是()A.没有与氧气接触B.无水酒精是液体C.没有达到着火点D.酒精没有可燃性7.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A.Mg+O2====MgO2B.CH4+2O2===CO2+2H2OC.CO+O===CO2D.2H2O===2H2+O28.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A.H2SO4B.O2C.Na2CO3D.Al2O39.课本上“烧不坏的手绢”实验中,当手绢上的火焰熄灭后,手绢完好无损。对于这一实验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这是魔术,你看到的是一种假象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C.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着火点升高通电点燃点燃点燃D.手绢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绢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10.对于被困在火区的人员来说,下列做法中,不恰当的是()A.烟很大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B.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C.一旦发现火情,立即打开所有门窗D.打电话报警、求救11.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室制取氧气时,一定要加催化剂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C.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依据的灭火原理是隔绝空气D.氧气能与大多数的金属、某些化合物反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12.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珠穆朗玛峰顶空气稀薄,其氧气的体积分数小于21%B.氧气具有助燃性,可燃物在纯氧中燃烧更剧烈C.稀有气体也称“惰性气体”,通常状况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D.通常所说的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湿度越大,空气中水蒸气的含最越大13.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或用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试管:加热时所盛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2/3B.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应将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C.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可用嘴吹灭D.玻璃棒:常用作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14.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C.离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D.固体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无间隔15.根据右图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钠原子最外层有11个电子B.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gC.钠属于非金属元素D.钠的原子序数为1116.下列图标中属于消防安全标志的是()17.一定条件下分别分解高锰酸钾、水、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可以获得氧气。这说明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A.氧气B.氧分子C.氧元素D.氧化物18.右图是甲、乙两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说法正确的是()A.甲粒子是阳离子B.乙粒子是原子C.两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D.甲粒子的化学性质比乙粒子稳定19.开辟防火带是森林灭火的一种措施。在森林中开辟防火带的主要目的是()A.隔离可燃物B.降低着火点C.隔绝氧气D.沿通道扩散浓烟20.臭氧(O3)能够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打雷放电时,空气中有极少量氧气会转化成臭氧(O3),即3O2放电2O3。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①O2和O3都是单质②O2和O3是不同的物质③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④相同质量的O2和O3,所含分子的数目相同⑤相同质量的O2和O3,所含原子的数目相同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③④21.如图是同学们利用大可乐瓶设计的储气装置(铁架台未画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打开止水夹a、b。气体从d管通入储存在下面的瓶子里,水被压入上瓶B.取气体时可通过控制止水夹a、b,靠水的重力方便地将气体排出C.气体被储存在装置中,c导管也必须安装止水夹D.该装置也可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22.某蛋白质水解产物之一为甲硫氨酸(化学式为C5H11O2N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硫氨酸由20个原子构成B.甲硫氨酸由四种元素组成C.甲硫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9D.甲硫氨酸中m(C):m(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