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巫》导学案方孝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2、能力目标:认识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寓意。3.情感目标:明白“害人终害己”的道理,反对迷信,崇尚科学。教学重点:1、体会人物的形象塑造,理解故事寓意。2、明白“害人终害己”的道理,反对迷信,崇尚科学。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三.整体感知学生自主阅读,扫清文字障碍,把握主要内容,并思考若干问题。这一环节,由同学们利用工具书分三步进行。1.初读。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1)读准下列字音诡:()禳:()馔:()诿:()栖:()愠:()瞯:()岑()栗:()慑:()亟:()(2)理解下列词语含义(1)病幸已:(2)死则诿以他故:(3)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4)骇颇定:(5)亟扶我寝:2、再读。要求学生再读文章,相互交流,并做到能较准确翻译课文,试着翻译下列句子。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振其铃,既而铃坠,惟大叫以行。行间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巫至死不知其非鬼。3、简要复述故事情节。四、合作探究,思考下列问题:1、对于越巫最终惨死这一结局,你怎么看?2、找出文章中巫师自欺欺人的句子。3.文章中“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诿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为什么越巫不论是否治好他人的病,大多数人都不怀疑他?4、文章写越巫三次遇“鬼”,他的动作与神态有什么变化?请品味作者用语的简洁、传神。5.文章最后一句话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6、想像一下,越巫死后,他的妻子、村民、那几个少年以及官府分别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此题为开放性思考题,回答只要符合故事中的时代特点与人物身份即可。五、拓展延伸1、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谈谈《越巫》的重要意义。点拨:历史文化背景上,宁绍兴地区迷信盛行,越巫盛产,越巫在秦汉时名扬天下,汉武帝也深信不疑。按张衡《西京赋》:“柏梁既灾,越巫陈方,建章是经,用厌火祥。《史记·孝武帝本纪》载:越巫“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鸡卜。”《越巫》是方孝孺早年游历吴(今江苏南部)越(今浙江北部)时,依据客人的谈话而写成的一篇类似寓言的短文。“右《越巫》、《吴士》二篇,余见世人之好诞者死于诞,好夸者死于夸,而终身不知其非者众矣,岂不惑哉!游吴越间,客谈二事类之之书以为世戒。”(上面是《越巫》、《吴士》二篇。我见世上之人喜欢虚妄的死于虚妄,喜欢吹嘘的死于吹嘘,而终其一生不知道自己毛病的人是很多的呵,这怎么不让人感到困惑呢!我在游历吴、越时,有客人谈起这二件事,就把它们归为一类,写出来作为人们的戒鉴。)——选自《四部备要》本《逊志斋本》六、作业:请大家根据所学所感,写一篇心得体会。不畏灭族的方孝孺方孝孺(1375—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宁海县北乡溪下村人。他是明初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从师于大学者宋濂,尽得其所学。方孝孺通经史,擅诗文,博学多才,但生性耿直,人称“正学先生”。洪武年间,蜀献王闻其贤,聘他为世子的老师,把他的书房称之为“正学”,故世人以“正学”代称其名,表示对他的敬重。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迁侍讲学士,改文学博士。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明成祖朱棣,夺取了皇位。尔后,朱棣因方孝孺文名,逼其为他起草登基诏书。方孝孺自惠帝被害后,日夜恸哭。听到朱棣召见,就身穿麻衣,殿见朱棣。“麻衣”在古代称为孝服。方孝孺穿麻衣,一方面表示对惠帝遇难的衷悼:一方面是对朱棣篡夺皇位的仇恨。朱棣见方孝孺身穿麻衣,便对他说:“你这样做是学周公辅成王之政。”方孝孺冷笑道:“成王安在?”弄得朱棣十分狼狈。朱棣软硬兼施,逼方孝孺为他草诏。方孝孺走到案前,从容提笔,在诏书上大书了一个“篡”字后,投笔于地,并对朱棣说:“万世之后,你也脱不得此字!”朱棣本待发作,忽然记起在下江南时,有个叫姚广孝的方外人曾对他说过:“殿下至京,希望保全方孝孺。若杀此人,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因而仍耐着性子对他说:“这是我家族中的事,先生何必这样自苦呢?”方孝孺听后,便声色俱厉,骂不绝口。朱棣见此,再也按捺不住,怒喝着:“你不怕灭九族吗?”方孝孺从容答道:“即使灭十族,又敢奈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