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在寒假过年期间,我随同父母回到安徽亳州老家探望爷爷,从父母口中得知,家乡的变化无异于翻天,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贫困潦倒,覆地一张桌、几个菜,在伙食里也能看出民生来。刘宁富刘大爷是安徽省亳州利辛县人,也是我爷爷的邻居,女儿外嫁,两个儿子长年在省城打工。年三十,一家人聚到了一起。“七个盘子八个碗,忙里忙外不得闲”,为了准备,刘大爷买回了鱼、虾和各种蔬菜,还给孩子们买了牛奶、水果。今年刘大爷的小儿子刘记林下厨,精心准备了一桌13道菜,有安徽传统的吃食毛豆腐,有亳州色“药桂焖甲鱼”,他还特别尝试了一道新菜剁椒鱼头,还说年年有余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因为爷爷的缘故刘大爷对我也是非常热情,通过谈话,刘大爷说,别看现在日子过的还算滋润,以前可不一样。前几年家里没有冰箱,进一趟县城需要大半天,“也没钱买东西,打几斤肉,挂在树上冻着。”就在去年,村里的扶贫干部给刘大爷家建了农家乐,外面来的客人越来越多,刘大爷一口气买了四张大桌子,可以接待几十号人食宿。去年仅这一项收入就有几万元。围着锅台转的人换了。以前,都是刘老汉上了年纪的老伴忙口吃的。现在他们把小儿子刘记林叫回村,一起经营农家乐。刘记林是个“80后”,16岁就去城里的工地、酒店等地方打工,学了一手好厨艺。去年,在同龄人都往城市里跑的时候,他带着媳妇儿子回村当了农家乐的主厨,比在城里赚得还多。他炖的“药桂焖甲鱼”是一绝,肉嫩汁美,来客都赞不绝口。不只刘大爷家,整个村子都大变样。几年前,利辛县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靠卖中药为生,全村700多口人中贫困户就有108户323人。短短两年间,在扶贫干部的带动下,利辛县村发展认养农业、民宿休闲、乡村旅游等产业,贫困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贫困发生率从51%降低到20%以下。2017年底整村脱了贫,刘大爷家成为村里第一批脱贫户。吃完年夜饭,刘大爷拿出了在县城里买的花炮,一束束火光划破夜空,在他的褶皱的脸庞上开出了一朵一朵美丽的“花”,也点亮了山乡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看着老乡脸上洋溢着的笑容,这一刻我不禁动容,父亲说的果然没错,家乡变了,而且是以很快的速度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在回来的路上,母亲就说了,当时刚嫁到这里的时候基础设施差,交通条件落后,就是在近几年,才在县上领导的关心和帮扶下,打通修筑了这里的水泥路,全村交通条件都得到很大改善。原来村里的房屋有土坯老房也有部分砖混房,很多土坯房因为年久失修已成危房。现在家家户户基本都有了洋楼,门口停留着自家的小车,而且还有一部分已经定居城里了。很多院子因为年轻劳力外出务工而无人打理,以致杂草丛生,垃圾遍地。但在近半年的努力下,村里的危房已经全部改造,外墙统一粉刷,平房加盖了斜屋顶,庭院硬化美化。原先的烂泥潭变成了如今的停车场和文化健身广场,破败不堪的土坯房重建成文化厚重的村史馆,传统的各种作坊也在原址重新修建,一条条曲折蜿蜒的山路化身成悠悠古栈道,让人情不自禁的感叹这里的发展与变化。家乡的这些变化处处体现着红色精神,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着下取得的成果。只不过不同的是,在战乱革命时期,红色基因是革命先辈们的鲜血,而如今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的汗水。红色基因并未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散半分,它一直在人们直接流传,在下一辈身上继承与发扬。在家乡的建设过程中,我看到了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便是长征精神,是它在新时代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红色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骨,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会,是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整合。我认为当代的红色精神是一种开放包容的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包含自强精神、仁爱精神、勤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爱国精神、气节精神、斗争精神、改革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