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集体备课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集体备课教案备课教师:八年级教师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它原是《桃花源诗》前边的“记”。文章主要通过对桃花源中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恬静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虚拟性地描述,来表达作者及人民群众对和平安静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抗议和憎恨。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2、了解故事的情节及线索。3、认识作者通过描述“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教学难点:认识“世外桃源”的虚拟性;认识作者通过“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1、配乐课文朗读。2、师以《桃花源记》经百年苍桑而未衰的独特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基础回顾。1、给学生3分钟重温2、出示检测内容,a古今异议b译句三、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2、了解故事的情节及线索。3、认识作者通过描述“桃花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带着这些学习目标,齐背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1、师激发学生对陶及写作背景的求知欲。2、出示陶渊明简介及写作背景。3、师延伸引导学生回忆陶寄寓同样思想的其它作品:《饮酒》、《归园田居》等,以加深学生对陶的思想及写作背景的了解。(完成目标1)五、自主活动:了解故事情节及线索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讨论并概括回答。2、师作积极性评价,并出示准确的情节概括(出示投影片)3、引导学生从情节概括中,梳理总结线索——渔人行踪。六、课文品析1、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从第一段中感受桃花林之奇美,体会故事开端所笼罩的神秘色彩。A忘路之远近——渔人已入迷离难辨之境B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能让渔人忘鱼而只见桃花。——奇C渔人甚异之——惊异2、自主活动:品读第二段讨论完成以下问题。(1)写桃花源内景色的句子是什么?(2)写桃花源人风貌的句子是什么?(3)作者在这一段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注:在学生回答完第1、2题后,师有感情地范读“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学生闭目体会,达到身临其境,从而使其自己总结第(3)题答案——安乐祥和。3、创新自主活动:拓开想象空间,以渔人身份丰满第三段,接受记者(老师)的采访(目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充分感知桃花源人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1)自读课文——小组交流补充。(2)师将知识要点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采访语言”进行采访。A请问您在桃花源中都看到了什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B听说那些桃花源人也很健谈,你们都聊了些什么?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C在这样一个新天异地的桃花源中生活数日,你感觉那里的人与您生活的东晋有何不同?(3)师总结:从这一段中,我们看到了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桃花源人,可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这样一个安乐祥和的理想和社会真的会隐存于某一天地吗?4、自主活动:体会“世外桃源”的理想性、神秘感和虚拟性;从而理解作者于此当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1)、自读第3段,并结合第1段,体会其神秘色彩。(2)、小组之间讨论:“世外桃源”存在与否。(3)、文章对于“世外桃源”的描述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注:在发言中,只要能自圆其说,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情感上。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是,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毛泽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原来自认为遥不可及的愿望,经过百般付出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同学们我们一样可以!︽短文两篇︾集体备课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集体备课教案备课教师:七年级教师教学过程:教学《咏雪》一、导入激趣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