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论依据本项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一、课题研究的价值和实践意义美术教学是幼儿综合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经。爱因斯坦说:“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创造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幼儿对事物有自己特殊的观察方式和独特的认识与感受。幼儿美术活动正是培养幼儿审美创造力的一种活动,幼儿的绘画过程是他们向往美,追求美,表达美的过程,启发幼儿的创造潜能是幼儿教师的职责,因此幼儿教师要把培养与发展儿童创造能力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育家德廖夫说:“并非所有的儿童都会写诗和唱歌,然而,所有的儿童都会画画。”幼儿绘画,是用来传情达意的视觉语言。孩子们乐于用画画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现内心意愿,把自己心理上的需要、情绪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了解表达出来,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美术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而“示范”讲解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主要环节。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以出示示范画、示范讲解、幼儿临摹三段法为主要教学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以把教学范式作为教学的情绪终端传授给幼儿,忽视了幼儿的观察,用临摹替代了幼儿观察,并以幼儿的作品像不像范画作为评价标准,把孩子置入“依样画葫芦”的写实里,这种临摹如同如来佛的手掌,孩子们无论如何也跳不出去。所画出来的画失去了那种稚嫩、率真和纯情,再也不是他们自己画的。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具有的活跃思维和表达这些思维而产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没有发挥的余地和表达的机会,良好的情感得不到体验、表现,他们心灵深处的美感无以引发。长期以来,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都是以课的形式进行着,在这传统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幼儿主动学习的机会并不多,因为在教师组织的集体教学和画、作画过程的示范已经成美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幼儿只是消极地等待老师的安排,按照教师的意愿去临摹和再现,无论是幼儿的自主性,还是想象力、创造力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今幼教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因此,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放到了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笔者选择以美术活动为切入点,把儿童绘画定位为"自主性绘画",研究如何引导儿童依自己的意愿,运用自己选择的绘画方式主动表现自我从而不断创新。在实践中,教师在遵循幼儿年龄特征并结合本班实际的基础上,对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实施自主学习泊培养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本研究在本班实施一学期,研究力求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幼儿通过不同的途径,在美术活动中自主选择、参与、探索、决定和表达。本课题对幼儿无示范美术教学活动的研究,提供操作的原则、内容、方法、途径,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幼儿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活动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儿童自身的影响作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改变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功能。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美术教育研究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研究课题重复。2.定量研究少,成果缺乏可信度。近20年来,我国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从各个角度论述了我国有关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研究,最贴近实际的是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和写实期四个阶段。我国最早对儿童画的研究成果是1938年出版的心理学者黄翼所撰写的《儿童绘画心理》。书中针对“儿童描绘的是所知还是所见”这一著名命题,提出了儿童描绘的是他们所看见的事物的论点。1988年以来,我国的美术教育者在各国有关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分析了我国少年儿童的绘画作品,提出了各自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说。虽然,各位学者在儿童绘画发展的分段上存在着某些分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围绕着“儿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