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论文题目:初中物理课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研究研究生姓名:董人华导师姓名:刘成森学科、专业:学科教学(物理)年级:2015级学院: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辽宁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本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生学号20141280110419世纪美国的共同学校运动十分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杜威也非常重视它在教学上的运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股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与实践的高潮,开发了如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小组游戏竞赛法、小组调查法等多样化且卓有成效的实施策略。概括起来,国外合作学习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研究进入到理论研究的层面,一些方法及策略开始初具雏形,以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为代表,他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他的观点中指出了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某一个人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群体活动,还指出了评价小组的好坏不是看个人得分,而是以团体得分获得奖励。这种定义重点强调以小组为团体的共同成功为目标的学习方式,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小组成员为了实现最终目标,常常以全组的荣誉为己任。从第二阶段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研究的主要内容从小组的组成和小组功效方面入手,理论也逐步完善。这个阶段是以美国阿伦逊为代表的。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主张把一个班的学生平均分成10个组来开展合作学习。20世纪70年代,美国卡甘在对原有的合作学习方式修正和完善的基础上,发展了结构的概念,提出了合作学习结构法,使广大教师能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采用相应的合作结构,简化了教师组织合作课堂的工作程序,并且能保证合作课堂的效果。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小组合作学习理论进入实践阶段并整合发展。这一时期小组合作学习逐步完善,合作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出现了融合的趋势。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是梅瓦里克等。国外小组合作学习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都相当丰富,但是研究成果中也存在着某些不足:①对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的界定不清晰。②没有形成系统的评价体系。③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都是基于小班额教学形式上的,不适合本国国情。针对我国大班额课堂的实际情况,如何在把它本土化以适宜我国的教学环境,教育学家和教师们做了大量研究和实践工作。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萌芽,如《诗经》里面的“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说学习时相互商讨、相互切磋才能够相互提高,孔子编写的《学经》里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等。1932年陶行知提出了“小先生”学习法并进行了实践,他提倡儿童一边学习,一边当好小先生教会同伴。1983年,无锡地区的一些学校从交往的角度去考虑学习小组的建设问题。他们先后提出了班集体的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等,这些研究分别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建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集体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等几个方面都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力图把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和班级集体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率。1989年原杭州大学盛群力等理论方面的工作者和杭州市第十一中学的师生们合作进行了“个性优化教育的探索”这一课题研究,其中研究的一个子课题就是“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他们的实验表明,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能有效提高教学成绩,能明显促进差生的进步。标志着我国小组合作学习进入实质发展阶段的是以1993年王坦主持了山东省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合作教学与实验”。这一课题提出了合作教学的性质、原则、模式、策略以及合作教学技能等概念体系,并出版了《合作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两本关于合作学习的书籍。他明确指出了小组成员都以本组的整体成绩为原则,彼此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合作。.1.本论文选题的基本内容1绪论1.1研究背景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1研究目的1.2.2研究意义1.3国内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研究概况1.3.1国外的研究概况1.3.2国内的研究概况1.4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