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反思在《生死攸关的烛光》教学片段中,教师和学生聊了些什么呢?第一是聊感受。对于每一篇文章而言,这种初体验是非常可贵的,阅读之初的一念之本心往往是从整体上对课文情感的一种掌握。这也是一种整体入手。而对于这样一篇跌宕起伏的文章来说,这种体验就尤为强烈。第二是聊内容。聊的基础是折线图的勾画。为了画出图,并在每个转折处标明事件,必需要反复阅读,仔细阅读才好。语言的提炼其实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将发展语言不露痕迹地融在具体活动中。也正是有这个基础,聊内容才成为可能。正像前面阿牛兄所言,能够读懂课文内容是阅读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读到什么程度?我以为在初读阶段是指读懂文本写了什么。这个写了什么,不是一般的粗知大意,而是每个结构段(自然段)写了什么。对这篇课文来说,其关键在于读懂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保住藏在蜡烛中的情报的经过,在这个过程中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有意挑选了一位极普通的小朋友,是班主任老师眼中语文能力比较弱的,请她第一个发言。之所以叫她,是因为我在巡视中发现她画出了事情经过的基本架构,并询问了她关于转折点处的概括。给她一个展示的机会,她今后也许就会生出更积极的学习态度。这个小朋友能够说清楚,其他程度稍好或更优秀的小朋友自然不成问题。但是,她的介绍显然不完整。因为她关注了文章最吸引人的局部,却忽略了故事的背景。于是,才有第二个小朋友的补充发言。此时,学生对事情已经做到基本读懂。第三是聊细节。仅是基本读懂,对这样跌宕起伏的文章来说还不够。实际上,我们的小朋友阅读时不够细心,容易把文章精彩的地方放过去。于是,再采取提意见的方法、猜想的方法引起学生对细节的关注。学生争论和猜想的过程就是对文本细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沉溺在文字中,不沉溺在情节中是无法表达清楚自身的观点的。而阅读的身手和文章的描写自然在这个过程中刻画在小朋友的头脑中,我觉得这比单独强调哪几个词语更能丰富小朋友的语言吧?最后那个小朋友的发言是我所没有想到的,他关注到了杰奎琳的超凡的机智,而且是联系这一段前中后三局部内容有理有据地表达,非常精彩。这种精彩源自学生的文本细读,源自于画折线图这一战略带给小朋友的阅读动力,更源自于聊课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时间与空间。第四是聊表达方法。“问道”在评课里认为是“情似看山不喜平”,因为我没有学会传图,无法让大家看到课堂上学生所画的折线图。不过,“问道”可以试着画一画,这个“情”的变化是因何而来呢?正是因为文章跌宕起伏的情节。这种“一波三折”的结构在画的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了很直观的认识。因此,我在此处直接告诉学生这种表达方法,就是在学生直观真切的感受上,清楚地教给他这种结构文章的方法,这种讲故事、写文章的方法。(而且,这种折线图在某些内容的写作中,还可以做为更简洁的提纲,协助学生迅速理清写作思路)关于“问道”所说的点和面的问题,想在这里简单说说我的看法。“问道”所言之“点”即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确实如此,文章中的关键词就如纲领一般,对于掌握文章内容情感至关重要。但就此篇文章来讲,我以为却不合适。一是本课是以情节扣人心弦,关键词语有限,且并不影响学生对文章内容和结构之掌握;再是假如于聊课中引入分析理解词语,必显琐碎,且易扰乱学生于课文之理解;三是本课教学时,于板书课题时即理解“生死攸关”,于朗读指导时即体会“不可思议”、“摇曳”。所谓“点”面结合,愚以为未必要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阅读时还阅读以读的面貌,训练时还训练以巧妙扎实。对于有些课文而言,将此二者(阅读与训练)分解处置效果可能更好。(我在“评王春燕《猴王出世》一课”中曾提和)这其实也是我将朗读单独作为一个独立环节的原因。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已经到位,这种理解能否化为朗读外显出来?这时,再对文章中最能表示紧张氛围的一段话加以指导,体会作者对紧张氛围营造处笔墨之妙处,既不破坏阅读理解之连贯,又为下文感受人物品质做进一步铺垫。(和: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瑙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